新冠時救命的口罩竟成毒物來源?研究警告:廢棄口罩正釋放有毒化學物!

根據發表在權威期刊《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的一項最新研究,在新冠(Covid)疫情期間為保護公眾健康而大量使用的一次性口罩,如今正在全球環境中分解,恐留下一個危害人類與生態的「化學定時炸彈」。據《衛報》報道,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由塑膠製成的口罩會釋放出大量微塑膠和包括雙酚B(bisphenol B)在內的內分泌干擾物,對長期健康構成了新的威脅。

驚人的污染規模

報告指出,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全球每月一次性口罩的使用量估計高達1290億個。由於缺乏專門的回收系統,數百萬噸的塑膠口罩廢物最終被送往垃圾填埋場,或被隨意丟棄在自然環境中。如今,這些廢棄口罩已成為陸地和水域中一個日益嚴峻的污染源。

實驗室中的發現:微塑膠與化學物質

為了量化風險,考文垂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實驗,將不同類型的全新口罩浸泡在純水中24小時。結果發現,所有口罩都會釋放出微塑膠顆粒,其中防護等級更高的FFP2和FFP3口罩釋放的微塑膠數量是普通醫用口罩的四到六倍。更令人警惕的是,化學分析顯示,口罩還會釋放出雙酚B,這是一種已知的內分泌干擾物,進入生物體後會模擬雌激素的作用。

從防護工具到健康威脅

這項研究揭示了一個深刻的諷刺:那些在疫情期間保護了無數生命的防護工具,如今正轉變為一個長期的環境與健康隱患。研究人員估計,全球廢棄口罩已向環境中釋放了上百公斤的雙酚B,這些微塑膠和化學物質可能在未來數代人的時間裡,持續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呼籲可持續的未來

面對這一嚴峻挑戰,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博古什(Anna Bogush)博士發出緊急呼籲。她強調,社會必須重新審視一次性口罩的生產、使用和廢棄方式,提高公眾對其環境風險的認識,並大力支持和開發更具可持續性的替代方案,以在保護公眾健康的同時,也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

 

封面來源:Adobe Stock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