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史迪威將軍精神培育英才 史迪威外語學校傳承抗戰情懷

嘉陵江畔,松風依舊。近日,在重慶市渝中區的山坡上,一座全新的史迪威將軍銅像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正式揭幕。銅像中的史迪威身背卡賓槍、目光堅毅,右腿邁步向前,神情中蘊含著對和平與正義的執著追求。

揭幕儀式上,史迪威將軍的曾外孫女南希·米爾沃德與蘇珊·科爾親手為雕像揭幕。兩人同時表示,能親眼見證中國人民對史迪威將軍的紀念與尊崇,深感榮幸與感動。米爾沃德女士在致辭中說道:「中國銘記歷史,珍視和平發展,這樣的理念令人動容。」她的話語,讓人再次想起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一位遠渡重洋的美國將軍,與中國人民並肩作戰,共抗侵略的歷史。

史迪威將軍的中國情
史迪威將軍(Joseph Stilwell)是中美兩國友誼史上的重要人物。作為美國陸軍中將,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及中緬印戰區總司令。1942年至1944年間,他長期駐守重慶,與中國軍民共患難,為中國抗戰的指揮與後勤支援作出了卓越貢獻。

史迪威將軍親歷了滇緬公路的修築與重建,這條被譽為「抗戰生命線」的交通要道,曾是中國通往國際的唯一補給通道。他不僅協助中國軍隊進行戰略部署,還親自深入前線,與士兵同吃同住,足見其堅毅與敬業精神。

在戰時的重慶,史迪威不畏艱險,始終以真誠與務實的態度推動中美合作。他主張加強中國軍隊訓練,提升作戰能力,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與蔣介石之間雖曾有分歧,但史迪威將軍對中國人民的尊敬與理解,對中國抗戰的支持,始終堅定不移。正因如此,中國人民至今銘記這位「親華將軍」的貢獻與精神。

如今,重慶仍保留著史迪威舊居博物館,館中珍藏著他當年使用過的軍用地圖、筆記與照片,記錄著那段跨越國界的戰友情誼。而史迪威將軍精神——勇敢、堅韌、正直、務實——也在一所以他命名的學校裡延續,照亮著新一代學子的成長之路。

重慶史迪威外語學校的崛起
重慶史迪威外語學校創建於1993年,其前身可追溯至史迪威將軍之女南希的推動。當年,南希女士秉持父親推動中美友誼與教育合作的理念,促成波士頓薩福克(Suffolk)大學與四川外語學院聯合創辦「史迪威文理學院」。這一舉措不僅見證了中美教育交流的新篇章,也為後來的重慶史迪威外語學校奠定了精神基石

三十多年來,該校秉承「辦潤澤心靈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致力於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激發潛能。學校堅信,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只要用心教育、細心培育,就能成就卓越。這種包容與尊重的精神,與史迪威將軍當年「理解、信任、合作」的理念遙相呼應。

如今的史迪威外語學校已遷址至南岸與巴南交界的鹿角新城,校園依山傍水,歐式建築典雅大方,佔地五十餘畝,可容納三千名學生。學校以高標準建設、嚴要求管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體系。校訓「開放包容、博學創新」,校風「崇賢尚雅、明辨善思」,無不體現出學校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追求。

史迪威將軍曾說過:「真正的力量,來自信念與行動的結合。」這句話,如今被重慶史迪威外語學校化為教育的箴言。學校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重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培育與國際視野的拓展。在這裡,史迪威精神以另一種形式延續——那是跨越國界的理解,是堅持信念的勇氣,是面向未來的希望。從戰火中的指揮官,到課堂上的啟蒙者,史迪威這個名字早已超越軍事的範疇,成為中美友誼與教育合作的象徵。

從戰場到校園,從將軍到師者,史迪威精神歷久彌新。這所學校,正用教育的力量,將那份跨越八十年的友誼與信念,化為照亮未來的燈火。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重慶史迪威將軍銅像揭幕。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