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MIT)不僅是世界一流的科研重鎮,也孕育出無數體壇與藝壇的璀璨明星。近日,兩位華人哈佛校友「偶遇同框」成為話題:前NBA球星林書豪(Jeremy Lin)在臉書上分享自己在飛機上巧遇大提琴巨擘馬友友(Yo-Yo Ma)的合照,引發網友熱議。
林書豪曾在NBA掀起「林來瘋」熱潮,成為體壇勵志代表人物;而馬友友則是當代最受敬重的音樂家之一,他以古典音樂為根基,更跨足世界多元文化舞台,演出足跡遍及全球,推動音樂跨界與文化交流不遺餘力。這場「巧遇」讓人再度聚焦於兩位哈佛校友不同領域的非凡成就,尤其是馬友友近期在麻州及新英格蘭地區掀起的大提琴演出熱潮。
馬友友音樂會座無虛席
今年秋天,年逾68歲的馬友友依舊馬不停蹄地奔波於各大舞台,在麻州多場演出呈現出極高人氣與藝術感染力。他先後於波士頓交響樂團(BSO)主場,以及劍橋、伍斯特等地舉辦多場音樂會,每場均座無虛席。
在波士頓,他與BSO合作演出德伏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再度展現渾厚溫暖的琴音與細膩的詮釋,贏得全場起立鼓掌長達數分鐘。當晚音樂廳內超過2500名觀眾沉醉於大提琴悠揚樂聲中,不少聽眾激動表示:「每一個音符都像是在講故事,馬友友用琴弓牽引著我們的情感。」
隨後在哈佛大學桑德斯劇院(Sanders Theatre)舉行的室內樂音樂會上,馬友友與鋼琴家斯托特(Kathryn Stott)攜手演奏舒曼《幻想小品》、法朗克《A大調大提琴奏鳴曲》等經典作品,兩人合作默契十足,琴音與鋼琴旋律相互交織,溫柔而富有力量。
馬友友出生於法國巴黎,父母均為中國音樂家,他4歲學琴、7歲隨家人移居美國,少年時期便以驚人天賦登上舞台。儘管他早早成名,但在音樂道路上並未一味追求技巧與名利,而是對文化、教育及人類情感充滿關懷。
1976年,馬友友從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畢業,這段學習經歷深刻影響他後來的音樂理念。
他認為,音樂是跨越文化、語言與國界的橋樑,能將人們彼此連結在一起。哈佛於1991年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以表彰其對人文藝術的傑出貢獻。
近年來,馬友友仍持續推動古典音樂與世界文化對話,例如他創立的「絲綢之路合奏團」(Silkroad Ensemble)便以多國樂手融合傳統與現代元素,將絲綢之路沿線文化用音樂串連,並於全球巡演。此次在麻州演出的曲目中,也融入了幾首絲綢之路計畫中的跨界作品,充分展現他持續探索與創新的精神。
在麻州伍斯特舉行的獨奏會同樣盛況空前,場館早在開演前數週即告售罄。馬友友當晚帶來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選段,全場鴉雀無聲聆聽,最後低沉悠遠的音符結束時,全場爆發出如雷掌聲,觀眾紛紛起立致敬。
音樂評論人指出,馬友友的魅力不僅來自卓越的技巧,更源於他真摯的舞台親和力與對觀眾的溫暖交流:「他能讓古典音樂不再高冷,而是貼近每個人。」
體壇藝壇相互激勵
林書豪與馬友友同為哈佛校友,一位以籃球打開夢想之門,一位以琴聲撫慰世界人心。林書豪在貼文中表示,能在飛機上與馬友友相遇感到「非常榮幸與驚喜」,並稱讚馬友友「無論在舞台上或生活中都展現出非凡的溫暖與謙遜」。
這張「校友合影」照片迅速在網路上走紅,許多網友留言:「哈佛出品,文體雙星!」、「一張照片承載著音樂與體育的交會」。
談及此次在麻州與新英格蘭地區的密集演出行程,馬友友受訪時坦言,自己最珍惜的仍是與觀眾近距離互動的時刻:「無論在宏偉的交響樂廳,還是在溫暖的小劇院,音樂的本質都是觸動人心。我希望透過音樂提醒人們,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彼此相連的。」
他也提到,過去幾年全球經歷疫情與動盪,讓他更堅信藝術的療癒力量:「在不確定的時代,音樂能給予人們勇氣與希望。」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左起)林書豪、馬友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