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士頓地區曾是中國留學生的首選之地,但近年來美國政府對中國留學生的諸多限制,以及最近H-1B簽證政策的改變,使本地對中國留學生的吸引力逐年下降。2009年,18歲的張倩(化名)懷抱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從上海登上飛往波士頓的航班,開始追逐她的「美國夢」。
那時正值奧巴馬首個總統任期,美國經濟逐步復蘇,對許多胸懷抱負的留學生而言,這片土地似乎象徵著無限機遇。張倩的第一站是享有盛名的達特茅斯學院,之後又考入哈佛商學院。在同齡人眼中,她的人生幾乎是「黃金履歷」的代名詞:名校出身、學業有成、事業順遂。
然而,在這些光鮮亮麗的頭銜背後,她卻始終活在一紙簽證的陰影之下。與數十萬名在美高技能外籍專業人士一樣,她依賴的是H-1B工作簽證——這份簽證將她的工作、旅行甚至生活安全感都與雇主緊緊綁在一起。「你的一切都和工作息息相關,」她回憶說,「失去工作就意味著失去簽證,而失去簽證便要離開這個國家。」
光鮮履歷下的無形枷鎖
剛踏上美國土地時,張倩並未把簽證的不穩定視作心頭大患。她努力融入當地社會,買房、交朋友,也告訴自己與美國同事沒有差別。
然而,每一年的生活都在提醒她,自己終究是個「過客」:度假時必須中途飛回中國辦理簽證手續,換工作得暗自謹慎搜尋新僱主的擔保,還時常擔憂一旦被解僱就得匆忙打包離境。
「H-1B讓我覺得自己像二等公民。」她說。雖然在三十出頭便升任波士頓一家全球企業的副總裁,年薪高達六位數,但簽證始終是懸在頭頂的一把劍。
張倩坦言,H-1B簽證在某種程度上左右她的職業道路。「只有金融、科技、諮詢、法律和醫療等少數行業願意提供簽證,你根本沒有太多選擇。」她曾先後在波士頓從事策略諮詢與科技公司業務拓展,最終晉升消費品公司的副總裁。
她回憶說:「經濟景氣時,也許能與本地求職者公平競爭;但當經濟下滑,你永遠是最後被考慮的那一個,甚至可能根本得不到機會。」
在特朗普政府時期,簽證審批延宕、抽查增加,使她的焦慮進一步加劇。即便是這樣一位符合美國所宣稱渴求的「高技能勞動力」典型,也無法免於恐懼。「我曾因與上司發生衝突擔心被炒魷魚,甚至害怕到開車時出事故。」她苦笑道。
2022年,張倩升任副總裁僅四個月後便辭職,一年後更決定收拾行囊、離開美國。如今35歲的她與瑞士藝術家兼電影人托比亞斯·麥迪遜,以及剛出生的孩子一起定居葡萄牙里斯本。這座充滿陽光與悠閒節奏的城市,逐漸撫平她十年美國生活留下的心理創傷。
「在美國的每一次升職、每一次度假、甚至每段戀情,都被那種恐懼所籠罩——萬一哪天簽證沒了怎麼辦?」她感嘆道。
美國夢的裂痕
張倩說,她所離開的美國,與2009年初到時截然不同。當年她眼中的美國,是一個開放包容、歡迎人才的國度;然而十多年後,社會的分裂與焦慮愈發明顯。她記得曾經閱讀移民新聞下的評論,「那些言論讓我意識到,那個相信多元與機會的美國正在消失。」
她的幻滅並非孤例。近年來美國國際學生入學人數放緩,正反映出外籍人才對美國前景的猶疑與失望。對張倩而言,這段經歷是一場關於夢想、奮鬥與現實的試煉。當初那個滿懷期待、奔向美國夢的年輕女孩,最終選擇轉身離去,尋找另一種生活方式與歸屬感。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2023年張倩從美國搬家到里斯本。檔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