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歧視亞裔的框架

Fight AAPI Hate Chinese and English Essay Contest

李其瑋 佛斯盧

亞裔的歧視一直在那兒,雖不溫不火,卻如鯁在喉。彼時人才來,覺得是不是自己有什麼沒做好的事情,於是便一直自勉以進步。

可是時間一長,我還是從和別人的交流中咂摸出一絲異樣。相較於一般意義上的歧視,善意的歧視有時候更讓人覺得渾身不自在。這種善意的刻板印象雖談不到歧視,但難免令人心中覺得不快:「我們組有個中國人,我們的數據模型還可能錯嗎?」;「你小孩都5歲了還不會彈琴?我們那兒3歲以上亞裔全部都會彈琴!」。不知不覺,我們被調侃為「模範族裔」。

此等稱號並非是誇讚於我族群之勤勉奮進,也非認可亞裔之社會貢獻,而是基於我輩政治上的沉默寡言。

不鬧事,息事寧人,默默努力,低調行事。不知何時起,亞裔的臉譜開始趨同化,好似我們都是一個模子裡出來的。多元化這樣的事情在亞裔族群中似乎消失不見了。亞裔的祖父母似乎必然出錢出力招呼孫輩,年輕的父母們總是在餐館裡忙碌著,準備著下一單要送的餐點。孩子們呢,戴副小眼鏡,一邊彈著鋼琴一邊背著乘法口訣表,轉身還能把物理題給寫完。現實中的亞裔都是利用長輩付出的餐館工人逼迫著自己的孩子去學習,電視裡面亞裔的形象不是個子小小書呆子妝,就是瘦弱且神秘的武林高手。

歧視,無所謂正面還是負面,都是錯誤的期待。這種期待值是一個殭化的框,別人用這個框去套出符合自己偏見的亞裔形象。一旦不符合劃定的框架,歧視將會強化起來。

一個不擅長數學的亞裔或一個不學習小提琴的亞裔似乎就不能被稱之為亞裔,似乎就應該被外人指責。這種殭化且教條的亞裔框架不斷的壓縮著亞裔的選擇。這樣的刻板印象並不會隨著我們自身的努力而變化。

亞裔個體的學業、事業進步不會改變亞裔整體形象的殭化。比如我們肯定教育的價值於是努力學習,但是其他人認為我們死讀書,於是限制亞裔在頂級學校的錄取率。

我們願為自己的目標而不知疲倦的奮鬥,但是其他人認為我們奪走了別人的工作機會,於是開始限制亞裔移民。我們以和為貴,但是別人認為我們政治上沉默寡言,所以競選團隊並不在意亞裔,也不總出現在亞裔社區。無論是正面或負面,偏見的框架一旦被設立,對亞裔歧視就一定會出現。因為這是錯誤的一元化框架與多元化的亞裔現實對立產生的矛盾。

所以,以我個人淺見,歧視的第一步便是打破框架。亞裔要讓別人知道我們是多樣的,和所有人一樣。我們擅長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不一定非得是餐館或是書呆子、數學狂人。第二是政治上的發聲。盡可能去參加政治活動,通過投票和參與來改變我們的政治形象。亞裔也有自身的訴求,不可能一直這樣誰當總統都行的態度。

第三是學習爭取資源。除了政治上的訴求,亞裔本身也需要對生活所在地的社會資源進行爭取。是否接觸並獲得育兒,殘疾人照護,養老照護等資源對亞裔融入社會和獲得歸屬感相當重要。最後是自我的認同。身為亞裔,我是相當自豪的。我身後所擁有的數千年的前人智慧讓我們擁有了以和為貴的先進處世哲學。我認同我的文化,我宣傳我的根基文化,我,為之而戰。【中文組三等獎】

反仇亞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