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美國票房告捷、改編自日本暢銷小說的電影《殺手列車》(《Bullet Train》,日語原著名稱《Maria Beetle》)日前在香港上映,看過後問日本朋友看過沒有,才知道當地上映時間為九月一日,比香港足足遲了近一個月。
為保衛本地「邦畫」(即日產片)有充足上映時間,如《殺手列車》般的「洋畫」(即西片)每年在東瀛檔期受到嚴厲管制,想當年締造日後漫威(Marvel)電影神話的《鐵甲奇俠》,在二○○八年四月全球上映,唯有日本要等到九月,理由無他,皆因「洋畫」進口要經配音處理,待日語的「吹替版」(即日語配音版)準備就緒,方可排期入戲院也。在那半年,懂英文的日本朋友要忍受不看網上非法下載、不看海外群組劇透、不看網站影評之苦,真是想起也難受,但日本吹替文化源遠流長,從舞台劇(如《獅子王》)、電影至電視劇(如上世紀九十年代《X檔案》)都要有日語對白輔助,方能讓觀眾感到親切。
《殺手列車》不乏日本演員,但真田廣之和日裔英國演員Andrew.小路的日語對白也要由配音員重錄,實在令人大惑不解。據日本朋友說,這是日本電影業慣例,真田雖然是不折不扣的日本老戲骨,但片\xf9媢鴷旍拑M是英語為主,配音員負責吹替,就要首尾一致,沒理由到日語部分才讓觀眾聽到真田聲音云云。
與日本相比,香港的吹替文化只停留在小朋友卡通程度,也許因為如此,年輕人看慣了中文字幕、英語對白的西片,到今天成人後移民海外,對當地文化才不感陌生。無微不至的吹替文化,也許幫助了日本社會增進文化修養,但對小朋友學習外語而言,則是一道無比障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