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米蘭昆德拉

(吳沚默)

  上個月,米蘭昆德拉去世,這位捷克籍法國作家一生沉迷藝術與文學,在經歷戰爭後流亡法國,於2019年獲得卡夫卡文學獎。他的小說在敘事中充滿了哲學性討論,他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生活在別處》等等,成為國際級別的暢銷書。

  我在中學期間,他的作品就已然是暢銷書了,人手一本,當時讀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滿腦子都是迷迷糊糊的問號——在那個不懂何謂「輕重」的年紀,怎可能明白這本書?最近,用了幾日假期,重讀這本四十四萬字的書,時過境遷,讀來卻覺得拍案叫絕。

  故事很簡單,一位中年外科醫生,有著無數短期女友,情感漂泊自由,肉身放蕩隨意,他追求生活的「輕」,卻因一位年輕鄉下女侍應而感受到愛情之「重」。在「輕」與「重」中,他陷入痛苦的抉擇……一位「冇腳雀仔」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於生命存在選擇的問題——有些人把愛情、家庭與責任當成世俗的一部分,不屑世俗生活,渴望絕對靈性自由,卻偏偏不能免俗地陷入世俗境地,比如愛上一位渴望靈肉結合的女子,她嫉妒、不顧一切地愛著他,使他恐慌,因為這令他感覺變成了俗人。而在她離開後,他卻無法再回歸快樂,因為他在空虛中理解「重量」的必要性。

  人生在世,重量讓我們感到壓力,但完全輕飄飄地飛行於半空,則有不踏實之感。其實這結論,以我們東方人的說法更為貼切,這也是我一貫的認知——「羈絆」,令我們感覺活著。

  在我們沉重地生活在人世間,被工作、感情、學業壓得喘不過氣來時,或許試著想想,這重量,便是存在的證明。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