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蹂躪一年後北卡學生復原難

美聯社北卡羅萊納州電

北卡羅萊納州西部一年前遭受颶風「海倫妮」(Helene)吹襲,造成當地嚴重淹水和到處坍方,當地政府數據顯示高達2,500多名學生因此無家可歸。儘管災後清理工作早已結束,但影響依然縈繞當地孩子。學校早於學生回歸家鄉前已經重開,但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有待復原。

受災後一度寄居祖父母住處地庫的12歲少女娜塔莉(Natalie Briggs)日前回到位於斯旺納諾阿(Swannanoa)的家園,發現一切面目全非,令她不禁慨嘆「這不是我的家」。身處學校,每當想到家園被毀,娜塔莉有時感到恐慌,甚至不想大家談到她的家或跟她說話。

隨著全國各地天災越來越多,且強度越來越強烈,這種像發生娜塔莉身上的現象只會越來越普遍。

房屋短缺 低收入影響大

北卡山區災後復原的挑戰尤其嚴竣。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Chapel Hill)分校公共政策教授戴維斯(Cassandra Davis)指出,畢竟低收入偏鄉地區家庭早已面對不少生活難題,包括三餐不繼和難以負擔房租,「我幾乎肯定他們得不到復原機會」。

一年過去,北卡西部最大城市阿什維爾(Asheville)仍然存在嚴重房屋短缺問題。

居住斯旺納諾阿的11歲女童阿美莉卡(America Sanchez Chavez)一家,因風災使他們居住的拖車屋不宜居住,加上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救濟金不足以修復家園,只好分開尋找新家。

「海倫妮」摧毀當地7萬3000多棟房屋,當地停水停電長達數周以至數月,基建毀損使學校關閉很長時間,連續多天降雪也延長停課。在人口約1萬8000人的偏鄉揚西縣(Yancey County),學生去年失去三分之二上課時間。

洛杉磯加大(UCLA)學校轉型中心研究指出,天災後陷入不穩定的生活狀態的學生人數暴增是常見的,例如睡在沙發上、暫居收容所或與另一家庭同居。這些安排使學生在聯邦法律下被視為無家可歸。

波多黎各遭受颶風「瑪麗亞」(Maria)後,2017至18學年有6,700多名學生被視為無家可歸。

2023年夏威夷州茂宜島(Maui)山火後,該州的無家學生人數激增59%。美聯社分析了北卡無家可歸教育計劃資料,「海倫妮」吹襲後,多座受重創的縣份無家學生人數也大幅增加。

無家學生人數激增

揚西縣是無家學生人數增加最多的縣份。無家學生數目從2023至24學年的21人激增至2024至25學年的112人,除15人外其餘全都因「海倫妮」風災而無家可歸。

有些學生只好暫時就讀其他校區,其他人甚至放棄上課。

眼見災後慘況,在風災前把兩位年幼孩子送到位於夏洛特(Charlotte)的父母家的婦人多蘭(Terri Dolan),決定安排孩子入讀當地學校,一個月後才回到家鄉。

有些學校在《麥金尼-凡托無家可歸者援助法案》下獲得聯邦經費提供服務,包括接載無家學生上課和提供補習。但校區必須提出申請爭取補助金,也無法災後馬上申請,需要等候下一次申請開放,不少校區完全錯過這些資助。

受「海倫妮」影響的學生佔當地16縣無家者數目最少五分之一,但僅6縣在《麥金尼-凡托法》的上一次申請中獲得補助金。非牟利無家學生倡議組織「校舍連接」(Schoolhouse Connection)執行主任達菲爾德(Barbara Duffield)指出,由於資金有限,全國只有五分之一校區獲得《麥金尼-凡托法》補助金。她說︰「如果發生災難,將會影響的是得不到《麥金尼-凡托法》補助金的校區。」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