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沒搶走飯碗,但是……!斯坦福最新研究創造新詞「工作廢料」

在關於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工作的擔憂聲中,一個名為「工作廢料」(workslop)的新術語正悄然興起。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一項來自斯坦福大學的最新研究,「工作廢料」指的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看似專業卻「缺乏實質內容」的無意義工作,這種現象不僅沒有提升生產力,反而正在浪費員工大量時間並給企業帶來數百萬美元的隱性成本,對當前的AI熱潮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工作廢料」的隱性成本

CNN報道,「工作廢料」指的是那些利用AI快速生成,但實際上空洞無物、背景缺失或完全錯誤的工作成果,例如漂亮的PPT、充滿術語的報告或看似可用的代碼。根據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BetterUp Labs的研究,40%的受訪員工在過去一個月都曾收到過此類廢料。報告估算,員工處理每一例「工作廢料」平均需要花費近兩小時,這相當於給每位員工每月增加了186美元的「隱形稅」,對一家萬人公司而言,每年的生產力損失超過900萬美元。

員工面臨的雙重困境

文章作者指出,這種現象讓普通員工陷入了一種荒謬的雙重困境。一方面,公司高層如亞馬遜(Amazon)CEO賈西(Andy Jassy)等不斷宣揚「AI威脅論」,警告員工若不學習使用AI就將被淘汰。但另一方面,當 overworked 的年輕員工真的利用AI來節省時間、完成任務時,他們卻又因產出了不完美的「工作廢料」而受到指責。

對企業盲目採納的批評

作者認為,「工作廢料」的泛濫,根源在於企業高層的盲目決策。他們僅僅因為矽谷的科技巨頭們宣稱AI是未來,便不加思索地引進這些尚不成熟的工具,卻沒有為員工提供清晰的使用指南和合理的期望。這種自上而下的壓力,迫使員工在不完全理解工具能力和限制的情況下強行使用,最終導致了廢料的產生。

科技公司的卸責之道

文章最後將矛頭指向了以OpenAI為代表的人工智能(AI)公司。作者批評其CEO奧特曼(Sam Altman)等行業領袖,在推廣產品時總是迴避其具體應用場景和局限性,反而將創新的責任推給用戶,高呼「只管去做」。作者認為,這種做法是在為技術的失敗預先鋪路,一旦AI未能兌現其提升生產力的承諾,便可以將責任歸咎於「用戶不夠有創意」。

面對緊迫的截止日期和繁重的工作量,你認為員工應該優先考慮使用AI來提升工作效率,還是應該優先保證工作的品質與原創性,即便這意味著要花費更多時間?

封面來源:Adobe Stock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