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曾祈殷:曾到高風險地區人士 回港14天內均須使用防蚊用品

本港新增3宗基孔肯雅熱個案,至今累計錄得4宗個案,全部屬輸入個案。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過去兩星期連場暴雨,氣候環境因素造就積水及蚊患,加上鄰近地區出現爆發,令香港出現更多個案的風險增加,呼籲市民避免到高危地區及要做好防蚊措施。 

相信輸入個案會繼續穩定上升

曾祈殷今(8月7日)在電台節目表示,現時本港以輸入個案為主,要評定當前風險,要了解患者居住地方有否出現感染個案。另外,香港天氣不穩,連場暴雨,造就很多積水和蚊患。有關的環境因素,再加上鄰近地區爆發基孔肯雅熱,相信輸入個案繼續穩定上升,因為廣東省個案比較多,而粵港兩地市民交往頻繁,亦有很多港人在內地居住,若他們感染後未有在內地及時求診,而是返回香港求診,香港的個案自然有機會增加。其次要看本港防蚊及控蚊措施,有否走漏隱形個案,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本港會否出現首宗或局部地區本地或群組個案,惟現在基孔肯雅熱未發展為本土風土病。

曾祈殷指環境因素,再加上鄰近地區爆發基孔肯雅熱,都令本港有增加基孔肯雅熱的風險。資料圖片
曾祈殷指環境因素,再加上鄰近地區爆發基孔肯雅熱,都令本港有增加基孔肯雅熱的風險。資料圖片

 

基孔肯雅熱主要是透過白紋伊蚊傳播。資料圖片
基孔肯雅熱主要是透過白紋伊蚊傳播。資料圖片

 

政府早前到達安達邨附近一帶地盤和其他公眾地方巡視清除積水和防蚊滅蚊工作。資料圖片
政府早前到達安達邨附近一帶地盤和其他公眾地方巡視清除積水和防蚊滅蚊工作。資料圖片

 

政府早前到達安達邨附近一帶地盤和其他公眾地方巡視清除積水和防蚊滅蚊工作。資料圖片
政府早前到達安達邨附近一帶地盤和其他公眾地方巡視清除積水和防蚊滅蚊工作。資料圖片

 

要預防基孔肯雅熱滅蚊及防蚊工作很重要。資料圖片
要預防基孔肯雅熱滅蚊及防蚊工作很重要。資料圖片

 

被問到出現大規模擴散的機會有多大時,曾祈殷指,現時政府做的防蚊工作已經足夠,但不能單靠政府前線工作人員滅蚊,市民亦要負起責任,盡可能避免往返高危地區,及要做好個人防蚊措施。

相關新聞:
基孔肯雅熱︱再增3宗輸入個案 涉79歲婦及一對父子 分別居鴨脷洲利東邨、青衣曉峰園
基孔肯雅熱︱大雨沖走殺蟲劑兼多處積水 食環署加強巡視蚊患黑點施放蚊沙

提醒若出現病徵要盡快主動求醫

他又提醒市民,要認清基孔肯雅熱的病徵,如果突然發高燒超過攝氏39度,又有很強烈劇烈關節痛,尤其是手腕、腳踝或手指,痛到動不了或很難「郁動」,並出現皮疹,就要盡快求醫及要告訴醫護人員相關症狀,以便做抽血篩查。 

他續稱,若曾到高危發病地區的人士,回港後要自我醫學監察,及回來之後的14天要不停使用防蚊用品,避免被蚊叮,以防有機會將病毒擴散開去;其次要留意自己有否出現病徵,在潛伏期內2至12天是沒有病徵的,亦有15至35%患者在發病首7天,病徵輕微,不易察覺,在社區遊走會有機會將病毒傳播。他亦呼籲市民如到郊區應盡量穿上長袖衣物,同時避免在黃昏和晨早時份蚊子活力度較高的時份出門。 

有機會出現後遺症影響生活質素

曾祈殷指,患上基孔肯雅熱的關節會十分疼痛,痛楚以月甚至以年計算,所以勿看輕病情,有文獻指出大約三成至六成人士感染後出現慢性關節炎,影響生活質素,也有機會接受物理治療,或服用抗消炎的藥物。
 
另外,他又表示,暴雨後類鼻疽病菌易散播。他解釋,類鼻疽是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引起,廣泛存在東南亞地區及本港的土壤中 ,當打風落雨後,這些菌就會浮現出水面,加上積水令他們增生,其主要有3個感染途徑,分別是透過皮膚的傷口接觸到這些污染的泥土和污水;吸入了這些污染了灰塵和水滴;及吸入了這些受污染的水源。任何人都有機會受感染,個別高危群組包括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不足、癌症人士、肺病、肝病和腎病的人士風險會較高。所以市民要戴好口罩,保護好傷口,及穿上保護衣,才進行清理積水等工作。 

相關新聞:
黑雨|暴雨後類鼻疽病菌易散播 衞生防護中心籲市民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