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文化中心新址今秋啟用

波士頓華人社區近日迎來了一項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劍橋中國文化中心新址將於今秋正式啟用。這座承載著無數家庭記憶與文化夢想的新家園,不僅標誌著劍橋中國文化中心邁入一個穩定、專業、多功能的全新發展階段,也為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承與弘揚注入了嶄新動力。

新址位於麻州阿靈頓(Arlington)鎮(30 Mystic Street)。根據劍橋中國文化中心董事會的公告,自今年秋季起,中心旗下多個核心項目將統一遷入新址,全面啟用,包括:劍橋中文學校、幼兒園、夕陽紅活動站、校友與老家長俱樂部、乒乓球俱樂部等。

這一遷址舉措的背後,是30多年來華人社區對文化教育空間的長期渴望與不懈努力。過去多年,劍橋中國文化中心及其附屬項目在不同場地間奔波,租賃的不便成為日常運作的挑戰。而今,新址的落成,標誌著文化中心擺脫臨時場地的限制,邁向可持續、長遠發展的全新階段。

凝聚愛心的「文化夢工廠」
這座兩層樓建築不僅設施完善、空間寬敞,且經專業團隊精心規劃,整體空間布局科學合理,既滿足了教學、活動與行政需求,也特別設有多功能廳,可用於舉辦文藝演出、節慶晚會與社區大型活動。無論是春節聯歡晚會、兒童話劇首演,還是書法展覽、國樂演出,未來都可在這座屬於波士頓華人社區的文化基地盛大舉行。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新家園的誕生,離不開眾多「老家長」的傾情投入與支持。從場地選址、方案規劃、資源協調,到建設過程中的細節打磨,無數熱心家長和志願者都貢獻了自己的時間與心力,為中心的發展添磚加瓦。

在近日為張西導演舉辦的送別宴中,嘉賓們率先參觀了這片即將啟用的新校園,紛紛表示:「地方漂亮,交通便利,空間規劃非常到位!」這不僅是對硬體條件的肯定,更是對文化中心未來發展的由衷期待。

文化傳承的積累,厚積薄發
作為波士頓華人社區的重要文化平台,劍橋中國文化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秉持著「文化扎根、教育為本、交流互鑒」的宗旨,服務社區、連接中美文化。其附屬的劍橋中文學校,早已成為新英格蘭地區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中文教育機構之一,培養了數以千計具有語言能力與文化認同的中美青少年。

中心開設的課程內容豐富多樣,包括中文語言教學、兒童話劇、書法、國畫、民族舞蹈、武術、古箏等傳統藝術課程,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更讓無數家庭得以在海外延續文化根脈。

其中,兒童話劇項目更是中心一大亮點。艙珍女士介紹說,在張西導演的領導下,十年間從《秦伯伯的玫瑰》到《金色少年營》,一部部作品不僅展現了孩子們的語言能力與藝術潛能,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他們對中華文化的深厚認同。這些劇作既有溫馨的家庭故事,也有反映華人移民歷程的現實題材,讓中華文化在戲劇中鮮活起來,打動人心。

為張西導演舉行送別宴
在新址即將啟用之際,文化中心也迎來一場充滿情感的送別。副主任張西導演即將開啟她與丈夫共同計劃的「雲遊生活」——一段無計劃、無行李束縛、探索世界的自由之旅。為此,她不僅放下工作,甚至轉讓住所,真正實踐一次徹底的「斷捨離」。

在送別宴上,張西導演向劍橋中國文化中心送上了一份情誼厚重的禮物:她多年來珍藏的《論語》、《孫子兵法》等經典書籍,以及她個人的著作,將悉數收藏於文化中心新址圖書館,成為後人查閱與傳承的寶貴資源。

董事長紀虎民感動表示:「這些贈書不僅是珍貴文獻,更是一段共同走過的文化歷程的見證。」高青校長則深情寄語:「希望張導看遍世界後,最終還是能回到波士頓安家。」

隨著新址啟用的臨近,文化中心正以全新面貌迎接下一階段的挑戰與機遇。未來,除了繼續推進語言教育與傳統文化傳播,中心還將拓展更多中美文化交流項目,包括社區共融計劃、多語種文化展演、青少年領導力訓練營等,讓更多不同背景的居民能夠認識中華文化、參與文化互動。

這不僅是一場物理空間的遷移,更是一場文化使命的升級與延伸。新校址將不只是教學場所,更是波士頓華人社區的文化會客廳、跨文化對話的平台、以及每一位家長、教師、志願者、學生心中的精神家園。

正如高青校長所言:「風景這邊獨好,不僅是眼前的欣欣向榮,更是文化人多年耕耘的沉澱與綻放。」劍橋中國文化中心新址的啟用,不僅為波士頓華人社區注入了新的活力與信心,也為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承與弘揚開闢出更廣闊的舞台。▍本報記者李强波士頓報道  ▍

(前排左起)紀虎民、張西、陶凱、高青等合影。 蒼珍提供

張西(中)向紀虎民(左二)贈送禮物。

寬敞明亮的大教室。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