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風習習、綠意盎然,七月中旬的康州林地迎來一場特別的夏日聚會——北美楓香劇社夏日聚餐暨張西導演送別會。來自麻州、康州等地的近百位劇社成員與家屬歡聚一堂,在歡笑與淚水交織的午後時光裡,共同為張西導演夫婦即將踏上「雲遊四方」的旅程送上最深的祝福,也回顧這段由戲劇連結彼此心靈的珍貴十年。
此次聚餐由楓香劇社波士頓與康州分社聯合主辦,活動場地選在康州一處幽靜草地,野餐氛圍自然愜意,宛如置身人間桃源。從清晨開始,劇社成員陸續攜家帶眷到場,熟悉的臉孔與久別的老友紛紛熱情寒暄,也有新加入的朋友在歡笑聲中迅速融入,現場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
林蔭之下,大家圍坐野餐桌旁,分享美食、談天說地,不僅聊起戲劇演出的幕前幕後趣事,也傾訴彼此生活的點滴。
然而,這場聚會的主題不僅是團聚,更是一場深情的送別。十年來以一己之力引領劇社成長茁壯的張西導演,即將與丈夫一同離開生活多年的住所,展開「雲遊四方」的新人生旅程。
張西與《海外剩女》的起點
十年前,張西導演在波士頓創辦北美楓香劇社。首部劇作《海外剩女》取材自海外華人女性的情感與文化困境,以誠摯視角描繪身處異鄉的真實處境。這部劇不僅成為楓香劇社的創社之作,也為後續的十餘部原創劇目奠定風格與精神基礎。
從《海外剩女》到《秦伯伯的玫瑰》、《丁龍的夢》、《哥大的椅子》、《喜醫生》、《柑橘魔法師》、《賽珍珠》等作品,張西導演堅持「海外中文原創」的路線,讓華人社區在異地他鄉也能聆聽自己的聲音、訴說自身的故事。這些劇目不僅在美東各大城市巡演,更吸引了上萬名觀眾,成為海外中文戲劇的重要力量。
活動當天,張導特別準備《海外剩女》舞台背景板,邀請所有與會者簽名留念。這塊背景布景見證了劇社的起點,也成為大家心中不可取代的記憶之牆。
參與此次活動的劇社成員蒼珍女士回憶,自己雖未參與劇社首作《海外剩女》,卻因兒童劇《秦伯伯的玫瑰》結識張導,自此深深投入楓香劇社的大家庭。她在劇社擔任副社長,參與劇本圍讀、演員排練、宣傳推廣等幕前幕後工作,將「戲劇變成生活方式」,也讓劇社成為「第二個家」。
在張西導演引領下,北美楓香劇社如今已發展成涵蓋全美的中文劇社網絡,擁有近百位核心成員,累計參演及志工超過千人。過去十年間共創作與演出10餘部中文原創劇,累計舉辦119場演出,遍及波士頓、康州、紐約、新澤西、費城、矽谷與華盛頓特區等地,觀眾總人次逾萬,線上轉播更收穫廣泛關注與迴響。
在資源有限、缺乏專業後台的情況下,張導憑藉熱情與執著,將分散在美東各地的華人戲劇愛好者團結起來,讓劇社成為文化認同與社區凝聚的重要場域。蒼珍女士感嘆:「靠的不是金錢與權力,而是她的初心與不懈的行動力。」
在短視頻時代堅守創作信仰
聚會中,梁雁文導演也談到短影音時代對劇場與影視的衝擊。蒼珍女士有感而發,呼籲大家在海量資訊中,繼續支持有深度、有溫度、有文化厚度的原創作品。她以自身家庭為例,分享其父親今年推出的原創民族史詩電影《天寶》已在中國全國院線上映,與楓香劇社十年堅持的創作精神遙相呼應。
蒼珍女士表示,戲劇、歌劇、電影都是用現代藝術記錄歷史與人生的方式,觀眾的掌聲與支持,就是對創作人最大的鼓勵。張西導演不只是創作者,更是一位「文化的連結者與守望者」,她用戲劇讓人們看見自己、理解他人,也讓彼此在異鄉找到情感歸屬。
在這場溫馨難忘的聚會中,大家見證張西導演的榮耀時刻。送行不只是告別,更是一種祝福與期待。誠如活動尾聲所唱的那首經典旋律——「友誼地久天長」,不論張導走多遠,劇社的精神將持續傳承,大家也期待未來在另一座劇場、另一場燈光下,再次與她重逢。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張西(左一)同部分與會者合影。蒼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