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月的第三個周六清晨,唐人街街頭仍沉浸在寧靜中,但波士頓慈濟志工的腳步已悄然啟程。他們手持掃帚、夾子與垃圾袋,不論年齡、不論背景,只因共同的信念:「愛護地球,關懷社區」,聚集在這片熟悉的街道,用實際行動清潔城市的一角,也潔淨心靈。
這項定期舉辦的唐人街掃街活動,是波士頓慈濟延續二十多年服務精神的體現。活動固定於每月第三個周六上午9時至11時舉行,地點就在波士頓唐人街,由慈濟志工主導,歡迎民眾攜手參與。志工提供所有工具與設備,只需懷抱一顆為社區付出的熱忱,便可加入這場環保與慈善兼具的行動。
不畏髒亂,以街道為修行道場
波士頓慈濟的掃街行動,不只是表面上的清掃,更是一種內修與實踐。許多志工表示,清掃垃圾的過程中,其實也在反思自己心中的「塵埃」,如貪、嗔、癡、慢等煩惱。正如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所說:「街道是道場,低頭就是修行。」
早在1990年,證嚴上人就提出「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的理念,倡導全民環保。慈濟志工從此便積極參與社區清潔行動,無懼污穢、不辭辛勞,視之為修行的機會。這股環保精神,從台灣延伸到全球,波士頓也不例外。
慈濟於2000年代初期在波士頓設立聯絡處,至今已走過二十多年。這段時間裡,慈濟人始終秉持「慈、悲、喜、捨」的精神,在波士頓耕耘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四大志業,服務足跡遍及大波士頓地區與鄰近社區。
走進社區溫暖人心
無論是冬日寒潮下的街頭發放禦寒衣物,還是疫情期間向低收入家庭提供物資與口罩,慈濟志工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需要幫助的地方。他們探訪弱勢家庭,提供糧食、生活用品與精神支持,用實際行動展現「災難來時,慈濟在」的承諾。
慈濟波士頓與當地醫療機構合作,舉辦健康講座與免費義診,關心長者與低收入族群的醫療需求。特別在疫情期間,慈濟與社區診所攜手舉辦疫苗接種活動,協助華人社區跨越語言與資訊障礙,保障健康。
慈濟注重教育,波士頓志工積極支持青少年成長,舉辦暑期夏令營與人文教育課程,培養孩子正向價值觀與品格。也鼓勵年輕志工參與社區服務,透過行動培養慈悲心與責任感。
慈濟重視心靈環保,透過茶道、花道、靜思語分享等活動,提升社區居民的精神層面。在波士頓中國城設立的慈濟服務中心,更是長者們交流、學習與身心靈滋養的重要空間。從氣功課到智能手機教學,慈濟以傳統文化融合現代科技,幫助長者接軌時代,延續生命的光彩。在波士頓,每月的唐人街掃街活動已成為慈濟志工的重要例行任務。他們常說,環保不只是口號,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本月的掃街活動中,有年輕的志工,也有參與十多年的長者;有初來乍到的新移民,也有第二代華裔青年。他們低頭彎腰,不畏污泥,只因一個簡單的信念:「這是我們的社區,我們自己要守護它。」
慈濟強調「心靈環保」與「簡約生活」,鼓勵民眾多吃蔬果、減少葷食,以減輕地球負擔;提倡節能減碳,少開車、多步行;更希望透過每一次的街頭清掃,把環保觀念扎根到每一位參與者的日常生活中。
愛的延續:從花蓮到波士頓
慈濟於1966年由證嚴上人在台灣花蓮創立,初始只是一個由30位家庭主婦每日儲蓄五角的愛心行動,最終發展為全球九十多國皆有足跡的人道組織。
今天,慈濟在波士頓不僅延續這份來自花蓮的初衷,更結合當地文化與社區需求,發展出一套具有在地特色的慈善模式。他們的行動溫柔而堅定,不追求表面功績,而是默默守護著城市中的角落與人心。
下一場唐人街掃街活動將於8月16日(周六)上午9點至11點舉行,地點仍在波士頓中國城。
活動開放所有年齡層民眾參與,志工將提供清潔工具與設備,您只需帶著一顆愛護社區的心,準時報到即可。
慈濟志工們清掃的不只是街道,更是人心;淨化的不只是環境,更是社會。慈濟波士頓志工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耕耘愛的田地,用汗水與善念灌溉出一片充滿希望與溫暖的社區。他們誠摯邀請您一同參與,讓唐人街更加清潔美麗,也讓大家的心靈更加清明堅定。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志工們在打掃夏里臣大道。 檔案圖片

志工們把垃圾放到垃圾袋。

參加活動者在牌樓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