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加哥美洲華裔博物館(華博館)將推出 一項全新展覽,探討19世紀美國社會中對華人種族身份與種族主義的早期建構與複雜現象。展覽由華博館與策展人Lenore Metrick-Chen博士合作策劃,名為《塑造種族:19世 紀美國廣告卡與華人身份》(Race Making: 19th Century American Advertising Trade Cards and Chinese Identity),展出當時廣受歡迎的廣告貿易卡如何塑造美國人對華人的觀看與想像。展覽將於2025年5月3日(星期六)在博物館一樓Ruth and Samuel Moy畫廊開幕,並於下午2點至4點舉行開幕酒會,展期將持續至2025年9月。展覽免費入場,但建議捐款支持博物館。
免費入場 建議捐款支持
此次展覽展出近300張19世紀彩色印製的原版廣告卡,呈現當時在國內社會價值觀與種 族焦慮劇烈變化的背景下,華人身份是如何被想像與建構的。儘管中國文化常被視為異國 情調、藝術風格受到欣賞、中國亦是重要貿易夥伴,華人移民因加州淘金熱與橫貫大陸鐵 路的建設而大量來美後,卻逐漸被套上刻板印象與有害的族群標籤。在鐵路建設中,華工 因工資低廉被視為搶走其他族群的工作機會,最終導致《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於1882年頒布及其他排斥性法案的出現。華人女性也未能倖免,常被性別化為妓女 形象,其入境亦受到嚴格限制。 這些看似微小卻充滿影響力的卡片,映射了圖像如何塑造社會觀念,其作用在當代關於種 族、歸屬與身份的討論中依然迴響深遠。
展覽中特別展出幾項珍貴藏品,包括一個三位華人形象的糖果模具、一張由美國勞工部核發的華人身份證明(僅頒給獲准入境者),以及馬克·吐溫1873年著作《鍍金時代》(The Gilded Age)中封面使用的中文對聯「協力山成玉,同心土變金」,意為:「齊心協力可將群山化為美玉,團結合作能讓黃土變黃金」。本報芝加哥訊

芝加哥華博會目前展示《塑造種族:19世 紀美國廣告卡與華人身份》至今年9月,歡迎各界前往參觀。芝華博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