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沒有點讚鈕,互聯網將會變得不一樣。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個按鈕已經成為了創意催化劑、多巴胺傳遞系統和情感攻城錘。在社交平台臉書(Facebook)更名為Meta之前,其矽谷總部外貼著點讚符號的巨大標誌,成了全球遊客的網紅打卡點。
21世紀初,從Yelp、Twitter、PayPal、YouTube到Gmail,科技創始人和先行者們都在嘗試不同的方式,利用各種認可方法,來刺激人們免費在網上發布吸引人的內容。一本名為《點讚:扭轉世界的大拇指》(Like: The Button That Changed The World)的新書,深入研究了一個符號背後的複雜故事。
書作共同作者瑞夫斯(Martin Reeves)受訪時說,「很難回答『誰發明了點讚按鈕?』」就像許多創新一樣,點讚按鈕是出於需要而誕生的,但它並不是一個人的創意。在臉書之前,這個概念在矽谷流傳了十多年。
瑞夫斯說:「創新往往是社會性的,矽谷是實現這一切的理想之地,因為它有一種聚會的文化。人們聚在一起談論,結果發現很多人都在做同樣的事情。」
創建一種簡單的機制,以數字方式表達讚同或沮喪,這種努力源於Yelp和YouTube等在線服務,它們需要評論或視頻幫助其網站更受歡迎,而不必為內容花費大量資金。
2005年5月18日,Yelp一位名叫古德森(Bob Goodson)的員工畫了一張粗略的「大拇指朝上」和「大拇指朝下」的草圖,作為在網上給餐館評價的一種方式,但Yelp最後沒有採用。
與此同時,在2007年之前,臉書的工程師們一直在修改「點讚」按鈕,但CEO朱克伯格反對,他擔心社交網絡已經變得過於混亂。其競爭對手FriendFeed沒有這樣的疑慮,在2007年10月推出一個點讚按鈕,但FriendFeed最終被臉書收購。該宗交易完成時,臉書於2009年推出了「點讚」按鈕,接著很快發現,「點讚」按鈕不僅有助於保持用戶在其社交網絡上的粘性,還能更容易地預測用戶的個人興趣,並收集銷售定向廣告所需的信息。美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