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著名的波士頓丹娜法伯(Dana Farber)癌症中心接受治療的楊先生近日給記者發來一個好消息,罹患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的他將參加一個新藥的臨床實驗。作為美國新藥研發的中心,波士頓地區的各大醫院是很多新藥做臨床實驗的重要基地。
68歲的楊先生告訴記者,他是在2021年年底感覺到手臂疼痛,痛到無法忍受才到醫院就醫。經抽血檢驗,多項腫瘤指數都是正常,進一步做血液蛋白質免疫電泳分析,發現血清中的單株球蛋白濃度異常升高,再經由骨髓切片檢查,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造成的骨骼病變與。過去三年多來,楊先生定期接受化療和服用治療癌症的藥物,病情非常穩定。但一種藥物服用一段時間之後癌細胞可能會產生抗藥性,楊先生上周因為肺部有炎症導致血氧過低,而在丹拿法伯癌症中心住院四天接受治療,目前已經出院。
楊先生表示,他非常感謝他的主治醫生劉雨欣(Yuxin Liu)過去一年多來的精心治療,還為他爭取到參加新的癌症藥物臨床實驗的機會。劉雨欣醫生在康乃爾大學獲得本科學位,並在紐約州立大學上州醫科大學獲得醫學學位。她在耶魯大學醫學院完成了內科住院醫師訓練以及血液學和腫瘤內科研究金。她於2023年加入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擔任腫瘤內科醫生和臨床研究員,專注於多發性骨髓瘤和漿細胞疾病。
主要影響中老年群體
據悉,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源自骨髓中漿細胞(plasma cells)的惡性腫瘤。正常漿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負責製造抗體,但在多發性骨髓瘤中,這些細胞會異常增生並產生大量單一類型的異常免疫球蛋白,干擾正常造血功能並損害骨骼、腎臟等器官。
多發性骨髓瘤的具體致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瞭,但目前研究表明其發病是多因素導致,主要包括:基因異常,某些染色體異常(如13號染色體缺失、IgH基因易位)與多發性骨髓瘤的發展密切相關。類似於MGUS(單株免疫球蛋白增多症)病變進展的自然演變。年齡相關突變積累隨著年齡增長,體內的漿細胞可能逐步產生基因突變,進而轉化為癌症。
另外,環境與職業因素長期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如苯、有機溶劑)、農藥、放射線暴露等可能增加風險。慢性發炎或免疫功能下降可能促進惡性漿細胞的增殖。幾乎所有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在確診前都會經歷一段MGUS的「潛伏期」。
劉雨欣醫生表示,多發性骨髓瘤主要影響中老年群體,中位發病年齡約為65–70歲。約90%患者年齡超過50歲,40歲以下患者極為少見(約佔不到2%),男性略多於女性。如果不明原因骨頭疼疼痛、出血,並且在經評估治療後仍遲遲未改善,或是找不到原因甚至惡化,患者就要有所警覺,尋求進一步的檢查來診斷是否為多發性骨髓瘤,及早診斷才能對陣下藥。多發性骨髓瘤會顯著侵蝕骨頭,這不僅會造成疼痛和骨折,也會引起高鈣血症與神經壓迫等嚴重併發症。針對骨骼損傷的預防和處理,是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重要一環。多發性骨髓瘤臨床症狀表現有多樣性,包含高血鈣、腎功能惡化、貧血和蝕骨病變,因為症狀徵象常與其他內、外科疾病相似,臨床醫師診斷其實並不容易,需要多種血液檢驗、影像醫學和骨髓檢查,來確定疾病範圍和嚴重程度。雖然多發性骨髓瘤是不易根治的血液疾病,但若能注意生活方式和積極治療,患者亦能和癌症共存。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楊先生(右)出院時同護士合影。

劉雨欣醫生(左)在耶魯大學的一個癌症學術會議現場留影。 檔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