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會兩院四名共和黨議員上月去函多名常春藤大學校長,要求提供關於校方如何決定學費的多年數據。信中提到,這些學府「為學費定價建立產業標準,為所有大學和學院形成一種傘狀效應,以證明在競爭激烈市場中收取更高學費合理化」。
事實上,全國只有數十所學校像常春藤大學那樣,能向多數學生和家庭收取高價學費。每所私立大學以及大多數公立大學,在每年5月1日學生回覆錄取通知限期前後,都會在提供學費折扣方面展開激烈競爭。目前為止,私校向首次入學學生提供的平均學費折扣已達56%以上。
這些學費折扣通常都以獎學金形式提供,為家庭所支付的四年學費可以產生六位數的學費差異。這類補助與取決於家庭收入和資產的「需求型助學金」不同,且經常很難預測。
《紐約時報》報道,推動大學學費定價的背後力量並非名校某位邪惡天才,而是一系列由顧問公司所設計且數十年來默默發展的演算法,兩家最大教育公司EAB和Ruffalo Noel Levitz(RNL)由私募公司所擁有。
源自半個世紀前
要了解這一切如何發生,以及這個欠缺透明的制度對家庭和希望從中賺錢的金融操盤手來說實際上如何操作,就要將時間拉回50年前,當時冒出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物接掌波士頓大學的招生部門,所有事情自此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位意想不到的人物叫馬奎爾(Jack Maguire),當年是波士頓大學本科生,並繼續攻讀物理博士學位。在取得學位後不久,馬奎爾1968年擔任該校的助理教授。
波士頓大學如今擁有41億元捐贈基金,申請拒絕率高達87.5%。但當馬奎爾開始任職時,這只是一所陷入財困的通勤型學校。
現年85歲的馬奎爾憶述,當年校方找不到人,於是請他幫忙出手。
請馬奎爾出手某程度上是合理的。當時他居住麻省列克星敦(Lexington),是當地教委會成員,而他所身處的是一座為這所學院提供學生的社區。
當馬奎爾檢查校方數據時,馬上嗅出機會,學校可依申請人的素質來精準發放學費折扣,而非像校方過往依照學生的經濟能力,結果發現,此舉確實讓更多成績優異的學生獲得錄取。
收集大量數據
馬奎爾的成功方法很快傳遍其他學校。1983年,馬奎爾與其當時為另一所學校招生主任的太太開設了一家顧問公司。10年後,RNL和EAB的前身公司也開始起步,和馬奎爾在波士頓大學的做法類似,但建立其他工具,成為「全方位的學校智囊」。
多年來,這些公司將他們那套仿馬奎爾做法的服務稱為「財援槓桿操作」。但由於擔心名字有種對家長謀取暴利的感覺,它們後來重新包裝為聽起來比較溫和的「助學金最佳化」(financial aid optimization)。
這種最佳化程序始於收集青少年和家庭相關的數據,遠超過一般人所能想像的程度,資料包羅萬有,包括人口、社經、地理、學術、課程和課外資訊等等,通通都是申請大學時被要求交出的內容。
EBA一份簡報討論到200項學校為個別獲錄取學生制定學費時可用的變數,這些變數涉及350位客戶和15億筆學生互動資料。RNL則有1,900個以上客戶,為微調從助學金到募款等各種模型提供資料支援。
除了引起家長注意外,政治人物也關注這方面議題。國會議員上月發出的信函暗示,招生和助學金的非公開演算法,可能表明學校能夠「進行演算法勾結」。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