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文化衝突對美華二代成長影響 美華裔青年新書《文化DNA》啟示

作品《Cultural DNA–Discovering and Uncovering》書影。

26日,由美國華人華僑聯合總會麻州分會主辦和美國華人文化歷史協會協辦的華裔青少年多元文化的衝突與成長研討會暨《文化DNA—發現和揭示》(Cultural DNA–Discovering and Uncovering)英文作品新書線上發布會,引起社區極大關注和反響。(觀看研討發布會實況請點擊鏈接https://youtu.be/u73OHli3Dm4)

該書作者Nicole Yan是康州霍普金斯中學的學生,基於先後在中國、香港和美國學習成長心路歷程,她在過去一年,即將邁入成年之際出版自傳體處女作品。該部作品採用看似鬆散而本質上緊扣貫穿從童年到中學成長道路上,對於不同文化的認知、適應、衝突和思考的敘事,一共65個小故事,折射作為華裔下一代如何在中美兩國不同文化背景下相互包容、理解和更好成長與發展的一個重大命題。

美國華人華僑聯合總會麻州分會主席謝鋒認為,Nicole以她的成長經歷為背景,通過她的小故事引發了深 入的思考,不僅僅讓大家了解華裔青少年經歷的困惑和挑戰,也給成年人和父母親一個啟發,更加關注華裔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引導孩子們通過多元化視角創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記者通過對該書作者、激勵作者創作的導師、作者母親,以及其他相關社會各界人士的系列採訪,並結合記者自身作為一名普通讀者對於作品內容本身的理解,其中所彰顯的一個重要命題就是,如何認識中西方文化價值觀沖突對於在美華裔下一代成長的影響?

「我從哪里來?」
作為一位剛進入18歲成人之際的作者Nicole,她在思考著「我從哪里來?」等諸多自我認知話題。

據介紹,Nicole於2004年出生在中國深圳,在這座城市成長到五歲。她說,她很喜歡深圳這城市,童年就在這城市長大。

其中,作者敘述姑姑給予她照顧和愛的故事。從作品的敘述中,她小時候曾得到姑姑精心照料,她們當時都是快樂和幸福的。但是,隨著後來逐漸了解到姑姑所經歷的婚姻不幸遭遇時,她便開始對比思考姑姑的失去愛和自己的被愛,或許這是作者最初思考的一個關於愛的話題。

其後,五歲的Nicole隨著父親的工作遷徙到美國紐約這大都市就讀學前班。雖是全新環境,但小朋友語言天生的適應能力讓小Nicole開始接受西方的學前教育。

作者在書中敘述在幼兒園第一次被關進小黑屋的情景,她也是該幼兒園第一個被關押的孩子。因她學習到「胖子」(Fat)英語單詞時,她童言無忌地直呼老師是胖女人。這是她童年成長過程中第一次恐懼,她在小黑屋里感到失落並傷心地哭了!

對成長中學生來說,學校教育是一個最為重要的陣地。在作品中,作者對自己所經歷過的學校這樣描述道:我五歲時第一次搬到紐約。六歲時到北京。四年級到香港。六年級回北京。我十三歲時去康州。到十四歲時,我已上第七所學校了。有時我想知道穩定是什麽感覺。我曾討厭去所有這些新學校,因這意味著我必須放棄我所獲得的一切。我所有的朋友、習慣和人際關係都付諸東流,我不得不以某種方式用回憶填滿新的一頁。

對自己所經歷的學校,Nicole用回憶記載什麽?

在紐約讀完一年學前班後,再次因為父母親的工作關係,Nicole又趕往了她的下一站北京的一所國際小學就讀一年級。在北京上學時,她在作品中記載曾經在班上受小朋友霸淩,而變得不愛說話。隨後,在小學四年級時候,Nicole到香港讀書。十三歲時,Nicole隨著一路陪讀的媽媽來到美國康州,開始她的中學階段。

「我是誰?身居何處?」
來到康州,讓Nicole感到無聊!Nicole已觀察到這里與之前的環境人文環境的差別。她從最初的無聊去觀察學校環境,尤其是在與藍眼睛同學交往的過程中,慢慢地進入到的青春期所經歷的諸多情感體驗。這種情感上的體驗貫穿她在美國中學階段的六年時間。

作品一共四章65節內容,作者對來到美國中學六年的成長內容共有52節,佔據整部作品80%內容。其內容涉及作者與同學、與老師、與社會、與家庭、與興趣愛好、與戀愛,甚至同性戀雙性戀、與種族歧視、與人文藝術等廣泛領域的經歷和認知,似乎折射一個從中國移民到美國社會的中學生成長過程可能遇到的各個方面事情。

Nicole對記者說,在成長過程中,她的成績一直是優秀的,尤其是最初的理科成績,但是她目前卻更加偏好於人文學科,她認為,無論科技如何發達,人類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如何成為人的問題,人文學科可能會幫助絕大多數不能成為一名科學家的普通大眾尋找更好的答案。正由於此,正在申請大學的Nicole,對作為一名學子對於申請常青藤大學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她說,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高中生,並非一定要把目標聚焦在常青藤大學,而是要聚焦喜歡和適合自己的大學。

六年的美國中學生活即將結束,一直陪著母女倆生活的家或許即將奔赴她們的下一站。家在何處?在作品中結尾,Nicole描述道,六年前,當我們第一次搬進來時,這個無生命的住宅可能被認為是一所房子。但是這麽多年過去了,這六年的裝飾,生活的侵蝕,甚至只是在池塘里喂錦鯉……我寧願稱之為家。在此之前我從未有過家,我真的不想放手。誰知道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找到家?房子和家有什麽區別?我沉思。我想這只是回憶。我想這就是感覺和情緒。這些記憶、感受、感悟,無論好壞,都會留下永遠的印記。這就是使某物成為家的原因。

「大膽說出自己的故事」
該部作品的出版和宣傳推廣都自始至終得到聯合國社會經濟理事會下屬的公益機構領導者及美國華人華僑聯合總會麻州分會名譽會長陳秋慧(Emma Chen-Banas)女士的支持。作為作者母親的好友,陳女士擁有曾先後在國際知名公司及機構長期任職亞洲、歐洲、北美洲及全球高管的工作和生活的經歷,當Nicole正準備將在美國求學的學習生活日記寫成一本書以獻給自己的十八歲成人禮物時,陳女士就覺得出版這樣一部作品的更加積極廣泛的意義,它能夠真實地發現和揭示不同文化價值觀相互衝突以及相互包容這一當下現實生活的一個重大命題。

隨後,陳秋慧女士經常同Nicole保持深入交流,鼓勵她堅持自己寫書的目的,那就是要大膽說出自己的故事。唯有這樣,才能夠讓美國這個移民國家聽到來自中國乃至亞洲國家的文化故事,以此增加對於東方文化價值的了解和認同。陳女士認為,大膽說出自己的故事,更加包含自己在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尋找、認知、衝突和共存,其方向和效果是雙向的,即既輸出了自己的基因文化又輸入外部文化價值,從而最終實現多樣文化價值觀相互包容的人生價值。

在新書發布會上,作為主持人的美國華人華僑聯合總會麻州分會秘書長郭欣欣先後向作者Nicole提出不同問題。在將近40分鐘的時間,Nicole用流利英語侃侃而談!其中她所講述的內容更是她作品的有益補充,是作品之外的真實故事。這種對於問題的探討與交流,也是幫助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真實意義。

波士頓僑立中文學校董事長兼校長劉紅,則從幾十年來在美國公立學校教育實踐經驗對於作品作出更為真實和專業的評價。她說,目前我們中文學校的學生正在經歷與該書作者同樣的經歷,面對文化的適應與調整乃至文化衝擊。事實上,我們的孩子遇到的這些文化或文化挑戰並不重要或可怕,關鍵是作為父母和老師們,需要並可以在這些文化差異或文化挑戰中發揮作用。她還表示,將會向自己學校的家長和孩子們極力推薦這部作品作為學習成長過程中的一本有益讀本。

這次作品發布會的舉辦,讓陳秋慧女士又有進一步推廣作品的計劃。她說,下一步將選擇在紐約這個國際化都市的某一合適的平台,再一次讓作者攜帶作品講述自己的故事。其目的就是為了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聽到一個華裔青少年的成長故事,以幫助更多的華裔青少年更好地在主流社會成長和融入。

為更好地實現作品出版的社會價值,作者及其家長還明確決定圖書收益捐贈。這本書的收益將捐贈給Yan AAPI福利基金。

Nicole作品的平裝版圖書購買鏈接:

https://kdp.amazon.com/amazon-dp-action/us/dualbookshelf.marketplacelink/B0BHG872MR

中美創新時報12日報道/記者溫友平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