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競逐南美 利益略大於風險

南美洲,對於華人而言,那麼陌生,也那麼熟悉。秘魯是華人最早到達和聚居數量最多的南美國家之一,擁有中國血統的秘魯人目前占秘魯總人口的約十分之一,當地人甚至把華人稱為「老鄉」。幾個世紀的民間往來和人文交流,讓分處大洋兩岸的古老文明的「距離」不斷拉近。

綿延不斷的人文交流,讓秘魯的飲食帶上了明顯的中餐印記:中餐館在秘魯被稱作「Chifa」(吃飯)。炒飯(Chaufa)作為常規食物,登上了大多數當地餐館的菜單。Chifa一詞,還被利馬的年輕畫家化用為文化符號,與本土飲料「印加可樂」一起融入到藝術創作中。近年來,汽車、電子等技術含量較高的華商產品也源源不斷地進入了秘魯市場。

南美洲是世界上一個重要的華僑華人分布區,在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33個國家中,華僑華人總數約有121萬,南美地區有中國血統的華裔約有340萬。自20世紀40年代末起,南美各國的華僑人數不斷增加。從香港、台灣以及從東南亞國家移入南美的大批新華僑,其中有商人、企業家和勞工。

戰後南美華商經歷了從傳統的以華埠為中心、經營產業單一的幫會家族式企業向傳統企業與現代大企業並存、多元化、多層次格局演變的歷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南美華僑華人中也涌現出一批較有影響的華商和企業家。如巴西的林訓明經營的愉港植物油公司,其屬下企業的豆油出口量居巴西首位。巴西華僑企業家魏書進經營的向台灣出口的薄荷油,佔巴西薄荷油出口量的1/2以上。旅秘僑領、通惠總局顧問戴宗漢旅居秘魯60餘年,致力於秘魯農墾事業,培育出高產良種水稻,向當地農民傳授生產技術和經驗。1968年秘魯議會授權政府向他頒發了勛章和獎狀。

近日有媒體稱,中資控股的秘魯錢凱港一旦建成,可能成為南美洲「第一個真正的全球商業中心」,因此美國擔憂中國將加大對「美國後院」的影響力。畢竟,美國把海洋通道相關技術視為關鍵技術,認為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建立由中企運營的港口,就會威脅美國對整個西半球的影響力,並在關鍵時刻影響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人員和物資部署。與此同時,拜登政府推出了「美洲繁榮夥伴關係」和名為「重建更美好世界」(B3W)的全球基建計劃,博弈在所難免。

這座能直抵亞洲的巨型港口,讓秘魯和周邊國家擁有了直達亞洲、尤其是通往中國港口的航線,將為秘魯乃至整個南美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助力。成為「南美的新加坡」是秘魯的一個美好願望。不過,專家表示,要想實現並不容易。「因為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有地緣優勢,錢凱港作為一個港口很難完全達到新加坡的這個優勢,但是它可以成為南美洲和亞洲交流交往的樞紐。」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