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股市表現相當亮麗,但踏入11月,各地股市都有比較大的調整。日本股市下跌可能和中日關係惡化有關,至於港股美股下跌,則似乎因為市場日漸擔心科技股估值昂貴,科技公司在AI的投資回本遙遙無期,再加上12月減息的預期落空等等。
市場就是會下跌的
股市高位回落後,見到有些投資者相當不安,也有讀者問筆者如何是好。答曰:不用擔心,不應擔心,其實也無得去擔心。皆因市場就是會下跌的。可能有人對這個答案不滿意,認為筆者講廢話,但再問筆者十次,還是這個答案。
換個思考方法:就像球賽,被對方入球當然不開心,但此乃經常發生的事情,重點是結果。若最終取勝,則不用介懷。但若最後落敗呢?也沒法子。因為比賽就是會落敗。無人想輸錢,正如無人想落敗,但世界並不因你的主觀期望而改變。
跌市不開心,有兩種情況。理論上一樣,但對投資者的心理影響不同,可以分開討論。第一種是仍然贏錢,只是贏少了,擔心市場再跌自己的盈利化為烏有,或者是悔恨為何不早點在高位沽貨。第二種,則是組合輸錢,不知如何是好,更擔心市場越跌越深。
應對持有公司有信心
第一種情況,解決方法比較簡單。既然投資者本身已經是贏錢,至少是有一定實力(或運氣)。要明白的是,無人能在最高位沽貨,即使可以也只是運氣。況且,股市一般仍是上升,應該對自己持有的公司有信心。若不認為公司會越做越好,買來做甚麼?
理論上,若擔心股市繼續下跌,當然可以選擇在仍有利潤時「鎖定」。但若股市反彈呢?到時又會感到後悔。所以核心問題是:到底股市下跌10%後,會變成20%的「熊市」機會較大,還是反彈的機會較大?至少在歷史上看,答案一定是後者。但當然這沒有保證。
先沽一半取回成本
若真的非常擔心,也有一個方法,對心理幫助很大。沽出股票可以,但不要全沽。例如獲利100%的,可以沽出一半,拿回自己的成本。餘下的都是「盈利」,是風流錢,自然坐得較輕鬆。或者更簡單的方法:少看股票。一個月後再看,或者一年後再看,情況往往不同。
至於第二種情況,則略為難搞。輸錢令人不高興,十分正常。但還是再認清一個事實:市場就是有調整。這根本不能避免。除非打算餘生永遠不再買股票,否則,還是早點接受這個現實較好。
找出原因方會進步
現在已經輸錢的投資者,筆者不客氣的講一句:真的應該自我檢討。完稿之時,美股今年仍有近12%升幅,港股升了近30%。請問,為何閣下會輸錢?不找出原因,則永遠不會進步。
今年港股和美股的表現,都是出色,較平均年份為好。但閣下卻輸錢,當然是出了點問題。若果輸錢,不外乎是兩三個可能。第一是選股太差,大市上升,你買的東西卻下跌。解決方法很簡單,既然自己選股差,就不要選股,直接買大市,買多點指數ETF,不要當自己是股神。
原因之二,就是時機太差。跌市時不敢買,去年恒指15000點時不敢買,相信那些「經濟很差股市怎會好」的鬼話。2022年大跌市時不敢買,覺得世界要玩完。今年4月「關稅解放日」時不敢買,想「小心一點」——但偏偏在大市上升,人人興奮之時,卻飛身入市。
解決方法也不難,既然是捉時機太差,就不要捉時機!定期入市,月供股票,絕對幫到你。
少看股票、社交網絡
最後一種情況,當然是因為貪心,動用大量槓杆。大市高位回調10%,閣下的倉位已跌30%或更多。此種做法,永遠危險,出問題當然是自找。解決方法,就是記住今日的教訓,將來不要槓杆。
其實若果沒有涉及槓杆,或是拿了應急錢去投機的話(這兩種做法筆者從來大力反對),少看一點股票,少上社交網絡,一個月後或一年後再看倉位,多數是較好的情況。
Patreon作者 李聲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