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從我宣誓就職的那一天起,我們會迅速壓低物價,讓美國再次變得負擔得起。」2024年夏季競選總統時,總統特朗普對美國民眾承諾:「物價會下來,你們等著看,會很快下來。」
然而物價並未下跌。特朗普上任十個月後,物價仍在上漲。雜貨價格更高,電費飆升,購買新車成本增加。九月的年度通脹率為3%,幾乎與他就職當日相同。
價格全面下降在經濟上幾乎不可能實現,通常只有在危機期間,如大蕭條,才會出現下降。特朗普誤導了美國民眾,但他不僅未能兌現不可能的承諾,其政策——尤其是關稅——反而加劇了問題,使美國民眾生活更難負擔。
過去一年通脹的走勢顯示了政策影響。隨著疫情影響減退,價格上漲速度從1月的3%降至4月的2.3%。隨後特朗普政策開始生效,通脹回升至3%。前聯邦儲備局經濟學家克勞迪婭·薩姆(Claudia Sahm)指出:「在某種程度上,這屆政府什麼都不做,也可能對通脹有所進展。但他們選擇的政策為企業增加額外成本,而企業往往會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特朗普最具通脹性的政策是對進口設置高額關稅。他上任初期,進口商多數吸收成本而未立即提高售價,但隨時間推移,企業逐漸將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高盛估計,消費者承擔的關稅成本比例,從四月的22%升至十月的55%,明年中可能達67%。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估算,目前關稅每年將使美國平均家庭多花約1,800元。
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同樣增加經濟成本。限制非法移民雖然有其目標,但他對遣返及驅逐未登記移民的嚴苛、混亂行動造成勞動力短缺,加速物價上升。九月公布的最後數據顯示,食品價格年增率達3.1%。
物價上漲速度超過大多數美國家庭薪資增幅,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今年最富與最貧家庭薪資增長差距,為過去十年最大。
特朗普還削減幫助家庭度日的聯邦項目。他主導的國內政策法案將縮減醫療補助(Medicaid)及糧食券。因反對延長醫保補貼,數百萬美國人即將面臨保費大幅上升。
早前,他輕描淡寫地建議民眾可透過少買孩子玩具應對關稅影響:「孩子可能只有兩個娃娃,而不是三十個。這兩個娃娃可能比平時貴幾塊錢。」近期,在民主黨候選人以負擔能力為主題取得勝利後,他聲稱物價沒有上漲,並發布新聞稿稱「通脹已被控制」、「日常物價開始下降」,實際上均不符合事實。
對支付帳單或購買雜貨的人而言,真相明顯。特朗普應將精力放在研究如何幫助民眾減輕生活成本。
改善負擔能力不易,也不能快速完成,但仍有具體途徑。近期取消咖啡、牛肉及多種進口食品關稅,是良好開端,也承認關稅會推高物價。特朗普應僅保留具有明確戰略意義的關稅,如振興國內半導體生產。
他還可以促請國會延長奧巴馬醫保稅收抵免、擴大合法移民,提名聯儲官員抵抗短期增長壓力下的通脹干擾。
長期而言,要改善負擔能力,需增加房屋建設、讓工人分享更多企業利潤、加速低成本能源開發。特朗普任內五年多,對這些政策實務幾乎無興趣。住房方面,他僅提出聯邦支持50年期按揭的想法,但無法降低真實房價。
他近期分享白宮浴室全大理石裝修的照片,但美國民眾更需要關注衛生紙價格,今年已漲超過3%。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紐約時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