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弭市長推動綠化唐人街 新方案破解寸土難栽困局

在波士頓市的城市林務部(Urban Forestry Division)討論全市哪些街區最需要樹蔭覆蓋時,唐人街往往名列前茅。然而,這個社區樹木稀少的狀況絕非居民不曾努力。多年來,唐人街的居民與社區倡議者多次帶領市公園局(Parks Department)及其他市政府官員在街區內巡查,逐點尋找可以栽種新樹的位置。然而,這些努力的成果屢屢令人失望。

問題的根源不僅在於唐人街地面上極為擁擠的環境。社區街道人行道狹窄,行人、店家、路燈、交通設施及消防設施等公共資源競爭有限的空間,使得樹坑難以規劃。更棘手的是地面以下的問題——唐人街街道與人行道底下,是錯綜複雜的地下公共設施網絡,支撐著餐飲商家、高樓大廈,以及更深層的地鐵系統(MBTA)。在如此多層壓力之下,要在唐人街開闢新的樹坑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創新思路突破困境

面對這些永遠難以完全消除的結構性限制,波士頓市政府並未放棄。為了讓唐人街重新擁有樹蔭,吳弭市長(Michelle Wu)與市府團隊選擇以創新方式突破困境。

一年多前,市長創新機械辦公室(Mayor’s Office of New Urban Mechanics)向城市林務部提出一項突破性的想法:使用「地面以上的樹木種植箱」(above-ground planters)取代傳統地面樹坑,讓樹木能在唐人街落地生根。城市林務部對此構想深感振奮,認為這或許是推動《城市森林計畫》(Urban Forest Plan)在唐人街落實的最佳途徑。

接下來的規劃過程歷時多月,團隊需爭取經費並仔細評估最適合唐人街人行道環境的植樹盒(planter)款式與尺寸。最終,市府氣候韌性辦公室(Office of Climate Resilience)確認提供經費,將此計畫納入減緩唐人街極端高溫衝擊的重要措施。經費到位後,市府著手採購適合城市街道的植樹盒,並在今年夏末陸續收到。

城市林務部為確保樹木有最佳成活機會,特別選擇在秋季中旬氣候較溫和時才正式栽種。當樹木與種植箱安裝於街頭時,許多居民與路人都對這項新設施感到驚喜,紛紛駐足觀看。整體工程共在夏里臣大道(Harrison Avenue)、介於尼倫大街(Kneeland Street)與必珠街(Beach Street)之間,設置了四個大型planter,每個planter內均栽種了一棵美國六月雪(Serviceberry)樹。城市林務部將負責後續的澆灌與維護工作,同時觀察這項試點計畫的成效。

唐人街明年的春色令人期待

根據城市林務部預測,等到明年春季,這些Serviceberry將會開滿白色花朵,成為唐人街街頭新的風景,也象徵著綠意重現的希望。市政府更期望,這僅是第一階段的開始,未來會有更多創新方式讓唐人街居民與遊客享受更健康、更舒適的城市環境。

吳弭市長多次表示,綠化密集街區並非易事,但唐人街值得被投資、值得擁有與其他社區相同的環境品質。此次創新的植樹計畫正是市府在平衡城市基礎建設、社區需求與氣候變遷挑戰下,尋求突破的一次重要嘗試。對於多年來期待更多綠蔭的唐人街居民而言,這些新生的樹木不僅是景觀改善,更象徵著城市承諾的兌現與社區被看見的證明。對於以“波士頓是每個人的家”為執政理念的吳市長來說,這些綠樹將給唐人街的居民帶來春天的繁花和夏季的蔭涼,讓他們更有家的感覺。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工人在安裝植樹盒。 市府提供

樹苗被工人種到植樹盒裏。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