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前校長捲入愛潑斯坦電郵風波

哈佛大學20日宣布,前校長、前美國財政部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因與性犯罪者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的多封私人電郵曝光而暫停教職,並請辭甘迺迪學院中心主任職務。事件自曝光後迅速引發國際關注,其內容涉及私人交往、性方面的暗示與不當協助,引發對其判斷力與職業倫理的廣泛質疑。

據哈佛學生報《深紅》(The Crimson)公布的電郵內容顯示,桑默斯與愛潑斯坦在七個月內保持密切聯繫,討論對一名學者的追求方式,甚至涉及對女性的貶損式描述。愛潑斯坦在往來中自稱擔任其「僚機」,語氣輕佻,引起公眾極大反感。由於愛潑斯坦曾涉及多宗性剝削案件並在獄中身亡,任何與其相關的聯繫,尤其是帶有親密或協助意味的內容,都格外敏感,也使桑默斯多年來累積的學界聲望再次受到強烈衝擊。

教授課堂直言「憤怒與厭惡」

在事件爆發後,哈佛校內反應激烈。原定本週授課的桑默斯突然退出課堂,由共同授課教授代為說明情況。甘迺迪學院教授利布曼(Jeffrey Liebman)在講堂上公開表示,桑默斯的行為「不可接受」,並稱自己對此感到「憤怒與厭惡」。他的直言引發學生的掌聲,成為校園輿論的指標性時刻。

另有教授則以較保守語調發表看法,但同樣引起爭議。甘迺迪學院資深教授羅倫斯(Robert Lawrence)在課堂上稱「桑默斯過去為課程帶來貢獻」,隨即遭學生以「這不是重點」反駁,現場氣氛緊張。部分學生事後受訪時表示,對校方多年來對高層人物的寬容態度感到失望,認為大學應更積極落實性別平等與職權倫理。

參議員沃倫:哈佛應「立即解聘」

事件也延燒至政壇。身為前哈佛法學院教授的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Warren)公開指出,桑默斯的行為損害校譽,哈佛應「立即開除他」,不應因其名望而寬貸。外界分析,此一表態顯示學界與政界對性不當行為的容忍度已大幅下降。

在電郵曝光後數日,桑默斯先後辭去或被終止多項外部職務,包括在OpenAI的顧問角色、《紐約時報》專欄合作關係及彭博社評論欄目的相關工作。相關單位普遍以「需要維護機構價值」為由與其劃清界線。

學界人士指出,桑默斯的過去言行本就多次引發爭論。他在 2005 年對女性在 STEM 領域能力的言論至今仍為人詬病,因此新的爭議更容易引發重擊效應。哈佛發言人表示,校方已啟動調查程序,將全面檢視電郵內容與桑默斯是否違反教職員工行為準則。但校方未公布調查的時間表,引發部分學生不滿,認為處理速度仍過於緩慢。

有女性學生受訪時直言:「如果涉事的是一般講師,校方早就作出更嚴厲措施。因為他位高權重,才拖到現在。」校內也有聲音呼籲增加性騷擾透明度報告及擴大Title IX 辦公室的權限。

華人學生遭性騷擾如何應對?

隨事件發酵,校園性別安全議題再度受到重視。有專家指出,在美國高校中,華人大學生因文化背景、語言障礙與對制度的不熟悉,往往在遭遇性騷擾或權勢不對等的互動時不敢報告或猶豫求助。

以下為美國高校性別安全倡議團體與法律專家普遍建議的做法,可供華人學生參考:首先要紀錄時間、地點、人物、對話、訊息、郵件等。即使當下尚未決定是否報案,完整紀錄可以保護自己。美國所有接受聯邦補助的學校皆設有 Title IX 辦公室,負責處理性騷擾與性侵案件。學生可匿名或正式提出投訴,學校依法必須調查。如果是留學生,可以向國際學生辦公室(ISO)尋求支援,ISO 能協助語言溝通、心理輔導轉介甚至法律資源,特別適合母語非英語的學生。

華人文化中常有「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但在美國,保護自身安全是最重要的原則。性騷擾從來不是受害者的錯。若事件涉及明顯違法行為,學生可聯繫民權律師或非營利法律組織,進行免費諮詢。

專家提醒,性騷擾或不當權力關係常出現在教授—學生間、研究指導關係、實驗室環境或社交場合,學生應提高警覺並勇於尋求支援。

事件持續發展哈佛面臨考驗

桑默斯是否會被正式解聘、是否能在未來重返校園,仍待調查結果決定。多名學者指出,此案不僅關乎個人操守,更牽涉哈佛如何在權勢失衡、性別平等與機構責任之間取得平衡。

本次風波暴露了哈佛師生對桑默斯「道德失守」的強烈不滿。部分學生指出,一名曾任校長與財政部長的重量級人物竟與愛潑斯坦討論浪漫追求策略,「完全無法接受」。

在各界高度關注下,哈佛大學接下來的處置將不僅影響校內風氣,也可能成為美國學界面對名望人物爭議時的參考指標。事件後續發展,本報將持續追蹤。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桑默斯2023年在哈佛大學校園留影。 檔案圖片

聯邦參議員沃倫接受採訪時呼籲哈佛大學立即解雇桑默斯。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