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冬奧會明星對老師和家長啟示

米蘭-科爾蒂納冬季奧運會即將於明年2月登場,全球焦點再度聚集在冰雪賽場,而多位具有跨文化背景的華裔運動員勢必將再次吸引媒體與公眾目光。在華裔社群當中,這些年輕選手不僅代表體育成就,更象徵著新一代華裔青少年面對「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成為怎樣的人」這些核心問題的縮影。

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上陳巍(Nathan Chen)、谷愛凌等各國的華裔運動員斬金奪銀,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冬奧冰場上的華裔小將擁有讓他們登峰的品格:感恩,謙遜,堅韌,努力,自信,等等。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如何引導華裔孩子對身分認同,能力認同,價值觀認同這些問題的思考?全美中文學校協會(CSAUS)曾經在教育論壇《追尋冬奧冰場上的光——談談華裔的自我認知》,以冬奧選手為例,探討如何引導下一代華裔孩子建立健康的身份、能力與價值觀認同。這期論壇引起全美各地中文教育界與家長社群廣泛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五屆全美中文學校協會年會即將於12月12-14日在波士頓隆重舉行。夏銘會長介紹說,屆時來自全美數百所中文學校的校長、教師與家長代表都將齊聚一堂,共同研討華裔教育與文化傳承議題,其中華裔青少年的身份認同將是重要議題之一。

華裔孩子的三重認同困境

在美國成長的華裔孩子,日常所處的是家庭文化與主流社會文化交織的環境。中文與英文文化的交互影響,使得他們比同齡孩子更早面臨文化定位與自我角色的思考。CSAUS指出,若缺乏適當引導,孩子可能出現文化疏離、自我懷疑、對能力認知失衡甚至價值迷惘等問題;但若得到良好支持,這些挑戰反而能成為成長與競爭力來源。

全美中文學校協會的第41期華文教育大講堂以「追尋冬奧冰場上的光—談華裔的自我認知」為主題,提出三個核心認同方向,引導家長、學校與社區共同努力。主講嘉賓強調,身份認同是所有認知建構的基礎。華裔孩子若對自身文化背景、語言與家庭故事有正面理解,會更容易在多元社會裡建立穩定的自我定位。教育者建議,家長可從日常生活開始引導,例如講述家族移民的故事、參與文化節慶、維持中文學習等,讓孩子明白「雙文化」不是負擔,而是讓他們更能理解世界的能力。

冬奧選手谷愛凌常被視為正面案例——她能自在切換不同文化語境,展現跨文化優勢,讓孩子看見「身為華裔,也能站上世界舞台」的可能性。

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潛能

華裔學生在美國常被賦予單一刻板印象,如「學業強」「安靜努力」,這有時反而壓縮了孩子對自身能力的想像。CSAUS呼籲家長與教育者以更開放的方式陪伴孩子探索興趣,無論是冰雪運動、科學競賽、藝術、辯論還是社區服務,都應鼓勵其嘗試。

冬奧運動員的例子亦顯示,能力並非天賦,而來自一次次跌倒後重新站起的訓練。孩子如果能在挫折中看到前進的力量,便能建立更健康、更堅韌的自我能力認知。

全美中文學校協會的老師們指出,能力決定孩子能走多遠,而價值觀決定他們要往哪裡去。華裔孩子若能理解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只是為獲獎或成功,更是為了對社會有所貢獻,就更能建立成熟的道德判斷與責任感。

教育專家建議,父母與學校應協助孩子將學習與服務連結,例如參與公益、在社區中擔任小助手,或利用自己的語言能力幫助他人。當孩子知道「我能因為自己的能力而為世界帶來改變」,便能建立穩固的價值觀,進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認同。

體育盛會也是文化教育契機

劍橋中國文化中心副董事長陶凱老師表示,米蘭-科爾蒂納冬奧會是全球華人共同關注的大事件,也是華裔家庭重新檢視文化傳承與教育理念的重要時刻。陶凱老師長期擔任波士頓香港龍舟節組委會成員,見證了過去40多年來這一年度體育和文化盛會在北美地區的蓬勃發展,成為弘揚中華文化的盛事,總計吸引了數百萬民眾和龍舟運動員的積極參與。

陶凱老師指出,華裔孩子若能同時具備文化自信、能力自覺與明確價值方向,就能在未來無論選擇體育、科技、公共服務或任何職業道路上,走得更長、更穩、更具影響力。

隨著第十五屆全美中文學校協會年會即將在波士頓舉行,華裔教育議題勢必再次成為全美中文教育界與社區討論焦點。CSAUS表示,將持續透過論壇、工作坊與研究,推動中文教育與跨文化人才培育,協助下一代華裔在多元社會中「看見自己的光,也照亮別人的路」。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全美中文學校協會理事會成員在第十四屆年會中合影。檔案圖片

陳巍在2024巴黎奧運會向觀眾致意。

著名滑雪明星谷愛凌。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