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波士頓食品合作中心助市民度難關

在通膨壓力持續升高、聯邦糧食補助(SNAP)削減引發全國關注之際,大波士頓市長吳弭(Michelle Wu)、市議長路易瓊17日出席了大波士頓食品合作中心(Collaborative Food Access Hub)成立一周年慶典。吳弭市長指出該計劃首年已向市民分發170萬磅食物,折合150萬份餐點,成為市府與民間合作應對糧食不安全的重要里程碑。

吳市長強調,去年波士頓有47%居民曾面臨難以取得健康食物的情況,創下歷來新高;在此背景下,城市選擇提前準備、積極部署,「在聯邦政府尚未提供協助前,我們已與YMCA、麻省總醫院(MGB)等夥伴啟動行動,確保家庭不會挨餓。這是多方合作與有效政府的展現,讓所有市民都能安心。」吳市長對市民的深切關愛是她本月在市長大選中獲得壓倒性支持而連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方聯盟打造食物冷鏈樞紐

大波士頓食品合作中心由市府、麻省總醫院與大波士頓YMCA於去年底共同宣布啟動,是全美少見的跨界合作模式。三方以公共健康、社區服務與城市治理三個面向共同打造一處具有強大儲存及冷鏈能力的食品分配中心,使新鮮、易腐食品能更有效率地送達各區居民。主要投資包括:市府以ARPA資金投入200萬美元,麻省總醫院投入300萬美元推動健康平等,市府並向12個組織提供50萬美元冷鏈補助。

麻省總醫院社區健康與健康平等主管Elsie Taveras醫師指出,波士頓最新健康需求調查中,「糧食安全」已被界定為最迫切的公共健康議題之一。她表示:「改善營養取得是提升健康公平的核心。能參與此合作,我們深感榮幸。」

5,500呎冷鏈設備上線

食品合作中心位於波士頓儸克斯伯里區,佔地27,000平方英呎,其前身為亞馬遜配送中心。經翻新後,新增5,500平方英呎的先進冷藏與冷凍設備,使來自農場、超市與供應商的回收食品得以保持新鮮,並延長供應鏈壽命。

該中心由YMCA擔任主導機構,另有7家食品取得組織共同進駐,比如非營利性機構食物鏈接(FoodLink)。這座新基地除作為YMCA分配工作的核心,也將強化全市回收食品網絡,減少浪費,並提升食品安全標準。

波士頓市府食物正義辦公室(OOFJ)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合作的研究顯示,波士頓每年產生13萬噸食物浪費,其中可安全食用者高達1,100噸。OFJ表示,冷鏈擴張是「實現食物回收最大效益的關鍵」。

YMCA一年供應50萬份餐點

大波士頓YMCA是本地食品分配系統的重要主力,為大波士頓食品銀行的最大合作夥伴。根據YMCA數據,今年食品計劃已協助分發:170萬磅食物,每周62,000磅新鮮農產品,每周20,000磅回收食品。隨著樞紐啟用,預計每年供應的餐點將達350萬份,並同步擴大移動送餐、營養教育與兒童食育課程。

大波士頓YMCA總裁暨執行長夏皮儸(David Shapiro)先生表示:「這項合作不僅提升效率,也擴大了本市居民獲得新鮮、文化相關食物的可能,使我們能以更永續方式服務社區。」

波士頓市議員扎帕塔(Gabriela Zapata)表示,她支持重新分配ARPA資金建立食物樞紐,因其「從根本上提升了最需要幫助社區的食物存取能力」。

市府氣候長施威特(Brian Swett)則指出,該計畫同時達成減少食物浪費、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及提升社區韌性三大目標。「這是環境永續與社會公平交會的最佳示範。」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研究也顯示,在波士頓市府推動冷鏈與食物回收政策後,波士頓將有能力顯著提高可再分配食品的數量,進一步邁向更節能、更永續的都市食物模式。

儘管面臨通膨、糧食成本上升與聯邦援助縮減等挑戰,波士頓透過跨部門協作建立了全新的食物基礎設施,也讓食品援助從「臨時救急」走向「長期韌性」。正如吳弭市長所言:「我們正在打造一個人人都能獲得新鮮、健康、具文化相關性食物的城市。這不只是政策,更是我們共同的價值。」

大波士頓YMCA食品計劃一周年的成果,代表著波士頓不僅在照顧居民當下的需求,更在為城市未來數十年的糧食安全奠定根基,成為全美城市治理與社區協作的典範。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工作人員帶領吳市長參觀大波士頓食品合作中心。 市府提供

移動食品供應車。

吳市長同食物鏈接工作人員合影。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