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社評: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馬姆達尼當選紐約市長,他在初期幾乎沒有知名度與支持,但憑藉充滿活力、社群媒體導向的選戰,聚焦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成功吸引紐約市民注意。六月贏得民主黨初選後,他也展現務實態度,主動與批評者交流。從選戰開始到結束,他擊敗了紐約老舊的政治體系,不論是經驗豐富的技術官僚、現任市長,還是前州長,最終在週二輕鬆勝出。
(紐約時報)編輯部在初選期間並未支持他,原因是對其政策建議及經驗不足有所疑慮,但我們希望他成功。紐約作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許多居民仍覺生活負擔沉重,需要他成功帶領城市前行。此時尤為重要,因為總統特朗普違法鞏固權力,並誤導民眾將美國最大城市描繪為失控。他已開始將馬姆達尼視為對手。
馬姆達尼要有效施政,必須面對大城市領導人過往承諾激進進步改革卻多數落空的現實。包括芝加哥、三藩市、西雅圖、波特蘭,以及紐約在布拉西奧(Bill de Blasio)任內,都曾出現選民無法接受的混亂,並在房屋可負擔性及K-12教育上進展有限。布拉西奧有一項成功政策值得馬姆達尼參考:普及幼兒園教育,惠及數十萬兒童。然而布拉西奧整體施政表現不佳,卸任後在布魯克林的國會選區初選中未能勝出。
馬姆達尼的競選承諾廣泛,但若能專注於具體可量化的成就,可打造更積極的施政遺產。他可借鑒成功市長的做法,不論是中間派或進步派,如華盛頓的博澤(Muriel Bowser)、底特律的杜根(Mike Duggan)、波士頓的吳弦(Michelle Wu),皆針對特定問題提供具體解決方案。馬姆達尼無法一舉解決經濟不平等,但可逐步推進:增加住房、擴充托兒及優質學校資源、提升巴士與地鐵運行效率。
若他成功,可在民主黨治理模式上提供範例。美國歷史上,政治進步派曾運用政府改善極端不平等,使更多民眾生活改善。馬姆達尼有機會為這段歷史書寫下一章。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紐約時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