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研究顛覆認知:年輕時豪飲竟是事業催化劑?

儘管飲酒的危害在當代公共論述中屢見不鮮,科學研究也一再證實高酒精攝取對健康的負面影響,但挪威一位社會學教授提出了不同觀點。來自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的威利·佩德森(Willy Pedersen)在其著作《毒品的美麗與痛苦》(The Beauty and Pain of Drugs)中指出,數十年的研究也發現了包括酒精在內的致醉物質可能帶來的一些益處。佩德森與其同事花費18年時間,追蹤了超過3000名挪威人從13歲到31歲的飲酒習慣,其研究暗示,透過集體狂飲打破社交拘謹,可能有助於年輕人的職業發展。

研究發現,那些在青少年晚期和二十多歲時開始定期大量飲酒的人,與那些戒酒或極少飲酒的同齡人相比,日後擁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收入。佩德森表示:「這兩者之間存在關聯性,統計結果相當有力,具有明顯的顯著性。」他引用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布靈頓俱樂部(Bullingdon Club)作為案例,該俱樂部以其奢華派對、肆意破壞財物及其他充滿酒精的惡劣行為而臭名昭著。其校友包括三位前首相:奇平諾頓的卡梅倫勳爵(Lord Cameron of Chipping Norton)、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以及第五代羅斯伯里伯爵阿奇博爾德·普里姆羅斯(Archibald Primrose, the 5th Earl of Rosebery)。

相關不等於因果

然而,相關性並不必然意味著因果關係。正如布靈頓俱樂部的例子所暗示的,一種可能性是,那些本已走在更有前途職業道路上的年輕人,也更願意且有能力大量飲酒,尤其是在挪威這樣一個因高額酒精稅而使飲酒習慣異常昂貴的國家。換言之,並非飲酒導致成功,而是成功的潛在因素與飲酒行為同時存在。

酒精作為社交潤滑劑

儘管如此,佩德森相信酒精也可能扮演著社交潤滑劑的角色,有助於鋪平職業道路,並緩解社交建立人脈時固有的尷尬。他解釋說:「顯然不是因為你喝了酒,酒精進入體內對大腦產生了什麼作用。最可能的解釋是,所有酒精都是一種社交性的標記,而這種習慣會帶來某些類型的好處。」這意味著,在社交場合中飲酒的能力和意願,本身就是一種融入群體、建立關係的信號,從而間接促進了事業發展。

公共衛生官員的警告

不過,沒有證據表明酗酒本身是一種明智的職業策略。該研究發現,那些從青少年早期就習慣性豪飲的人,在日後的生活中反而較不成功。佩德森也警告人們不要獨自飲酒。未參與此項研究的挪威政府衛生局公共衛生主任琳達·格蘭隆(Linda Granlund)表示,她了解酒精的社會和文化功能,但它仍然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風險。她強調,即使是少量飲酒也可能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嚴重後果。「我會鼓勵減少飲酒。如果你的酒精攝取量很高,就減少它。如果你的攝取量很低,你仍應考慮是否可以再降低,」她說。「更低的攝取量意味著更高的預期壽命和更低的疾病風險。你選擇跳過的每一杯酒都對你的健康有益。」

來源:thetimes.com

封面來源:Adobe Stock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