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這邊獨好

鄧達智

  眼前元朗平原風景,筆者童年只有幾幢高樓大廈,餘皆良田萬頃村屋平房。世代轉移,摩天大樓越建越多,舊式瓦頂青磚村屋移形換影,都變成三層丁屋或別墅。聽說元朗區居民快將遞增至一百萬,不久之將來,「北都」新田、洪水橋及元朗南新發展區逐步建立,那種人口爆發力,不敢想像!

  半個世紀過去,居住香港筆者再來不稀奇;童年一起春秋二祭儀卿曾祖父母,定居加拿大部分堂兄弟歸來拜祭,難能可貴。

  曾祖父母信守一夫一妻一生,作為地主成員,簡直天方夜譚。當年婦女生產如行刑,母子平安怎會百分百,曾祖母誕下六子一女,除三伯公幼歲早歿,全皆成長婚嫁子女延續。

    曾祖母先歿,曾祖父太平洋戰爭離世,合葬元朗大樹下天后廟背後群山山腰,墳前風景開揚,卻位於深谷懸崖邊上。那些年祭祖,大人們不斷提醒我們,提高警覺防止跌落山崖。童子哪識驚?眼望整個元朗平原,甚至后海灣及對岸深圳蛇口,興奮跑跳於斜坡墓地上。祖上公平,祭祀非男丁特權,拜祭及分豬肉男女共享。

  慎終追遠出自內心,並非甚麼愚忠迷信。

  清貧世代,不少家庭為拜山太公分豬肉,爭取肉類蛋白質攝取,春秋二祭十分踴躍。上世紀70年代香港起飛,80年代爾後大盛,經濟條件提升;為分豬肉拜山的動機減退,祭祖熱情一度降溫,不少人以為傳統祭祀勢將式微;誰知踏上公元2000年,情況逆轉向上,大家高興分豬肉及拜山利是,卻非祭祀目的。遇上周末,新一代子侄拖男帶女,踴躍墳前跪拜敬茶酒畫面,看在眼\xf9堹S別安慰。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