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弭獲壓倒性支持輕鬆連任市長

吳市長在唐人街的敬老餐會中同長者們合影。市府提供

吳市長抱女兒米拉去投票。

波士頓市長吳弭(Michelle Wu)4日在毫無懸念的情況下輕鬆連任,再次獲得波士頓市民的壓倒性支持。然而,儘管她的勝選為波士頓的進步派陣營注入了新的信心,市府與華盛頓之間的緊張關係卻可能在她的第二任期內進一步升級——尤其是在移民政策與所謂「庇護城市」(Sanctuary City)爭議上。

作為美東最早宣布「庇護城市」政策的大城市之一,波士頓多年來堅持不與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合作進行民事移民拘捕。這項立場讓市長吳弭屢屢成為聯邦保守派政府的批評對象。

今年9月4日,美國司法部(DOJ)在特朗普政府重新上台後,正式對波士頓市與吳弭市長提起訴訟,指控其庇護政策「違反聯邦法律、妨礙執法」。司法部長潘姆·龐迪(Pam Bondi)在新聞稿中直言:「波士頓及其市長是全美最嚴重的庇護城市違規者之一,他們明確推行削弱執法、保護非法移民免受司法制裁的政策。」

面對訴訟與政治壓力,吳弭態度堅定。她在回覆司法部的公開信中表示:「波士頓永遠不會在非法威脅面前低頭。我們的城市將繼續成為自由的燈塔與每個人安居之所。」

保障人權與社區安全

波士頓的「信任法案」(Boston Trust Act)最早於2014年通過,明確規範市警局與ICE之間的職權界線:波士頓警察局(BPD)不得參與聯邦層面的民事移民執法,除非涉及嚴重刑事案件或國家安全威脅。2024年12月,波士頓市議會再次重申該政策,並進一步區分ICE的「移民遣返部門」與「國土安全調查部門」(ICE-HSI),允許警方僅在重大公共安全問題上與ICE-HSI合作。

吳弭市長在今年初赴美國眾議院監督委員會作證時,與紐約、丹佛及芝加哥的市長共同為庇護城市辯護。她強調:「我們的城市不是反對聯邦政府,而是在保障城市安全的同時,維護人權與社區信任。」

就在波士頓重申庇護政策的數週後,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於麻州展開大規模行動「愛國者行動2.0」(Operation Patriot 2.0),共逮捕逾1,400人,其中約600人被指有「重大犯罪前科或未決刑事案件」。這場行動在當地引起巨大震動,許多移民家庭陷入恐懼,社區機構與律師團體也批評該行動過度使用執法權力。

反駁「犯罪溫床」說法

與聯邦政府聲稱「庇護城市導致犯罪激增」的論調相反,數據顯示波士頓的治安正持續改善。根據吳弭與波士頓警察局長麥可·考克斯(Michael Cox)在今年年初的聯合記者會,2024年波士頓的兇殺案件數創下1957年以來最低紀錄。全麻薩諸塞州的暴力與財產犯罪率同比下降4.4%,其中搶劫案件下降8.6%,嚴重攻擊下降5.7%,汽車竊盜下降16.1%。

這些數據顯示,波士頓的公共安全並未因庇護政策而受損。事實上,透過加強社區合作、推進心理健康與青年教育計畫,城市犯罪率反而出現持續下降的趨勢。

吳弭連任後的挑戰

儘管連任成功,但吳弭的第二任期註定將充滿挑戰。隨著特朗普政府重新上台、司法部重啟對庇護城市的法律攻勢,波士頓勢必成為全國焦點。

波士頓的立場將考驗地方自治與聯邦權力之間的界限。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布魯克斯(Allen Brooks)分析說:「吳弭的策略很明確——她不打算在原則上妥協。波士頓的成功或失敗,將為全美其他庇護城市樹立典範。」

另一方面,市府仍需平衡民意壓力與法律風險。雖然波士頓多數市民支持庇護政策,但若聯邦政府扣留撥款或採取懲罰性措施,城市財政與公共服務都可能受到衝擊。

吳弭的再次當選不僅是對其政策的肯定,更是波士頓市民對城市價值的再次投票。這座擁有28%外來人口、超過67萬移民居民的城市,早已把多元共融視為身份象徵。

隨著聯邦與地方的對峙持續,波士頓的未來將不僅取決於政治鬥爭的勝負,更取決於這座城市能否繼續在自由與法治之間找到平衡。正如吳弭在勝選夜所言:「波士頓不會退縮。我們的城市屬於所有人。」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吳市長抱女兒米拉去投票。

 

吳市長在唐人街的敬老餐會中同長者們合影。市府提供

 

國會眾議員佩萊絲麗為力挺吳市長連任。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