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秩序崩塌 亟待重建

俄烏戰爭進入第四個年頭,烏克蘭大地滿目瘡痍,俄羅斯深陷戰爭泥潭。這場二戰後歐洲最大的軍事衝突,不僅重塑了地緣政治格局,更重新分配了全球利益格局。在戰火與悲鳴之外,國際政治的現實主義邏輯從未如此清晰——有人失去一切,也有人趁亂賺得盆滿缽滿。

普京發動戰爭的根本動機,源於根深蒂固的帝國野心。他否認烏克蘭國家地位的長篇大論,被立陶宛總理西蒙尼特描述為「讓卡夫卡和奧威爾都自慚形穢」的謊言。冷戰結束後,北約東擴確實讓俄羅斯感到戰略空間被壓縮,但這不能成為發動戰爭的理由。

烏克蘭無疑是最大的受害者,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上百萬軍民死亡,城市化為廢墟,經濟遭受重創。美國則成了頭號贏家,在地緣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都撈取了巨大利益。

政治上,美國借機重新啟動北約。這個「過氣組織」滿血復活,成員國紛紛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和資金,一起制裁俄羅斯,還成功拉來兩個新成員——芬蘭和瑞典。兩個歷史上一向中立的國家「被戰爭嚇得投奔北約」,使北約地盤直接頂到俄羅斯家門口。

經濟上,美國在歐洲能源市場狠狠地插了一腳。戰前歐洲高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戰爭爆發後,美國液化天然氣成了歐洲的救命稻草。軍事上,美國軍工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歐洲國家紛紛恐慌性增加軍費,波蘭採購500套「海馬斯」火箭砲、96架「阿帕奇」和大量M1A2坦克;德國、法國都為F-35戰機發出訂單。2023年美國武器出口總額達2380億美元,2024年突破3187億美元的歷史紀錄,洛克希德、雷神等企業股價飆升。

除了美國,挪威也憑藉天然氣出口實現了經濟暴發,2024年已經達到124億立方米的歷史高點。作為非歐盟國家,挪威不必按歐盟內部優惠價售氣,每兆瓦時最高可以賣到300歐元,賺得盆滿缽滿。

印度則憑藉精明的外交和經濟策略,在俄羅斯和歐洲兩頭漁利。這邊大幅增加從俄羅斯的原油進口,加工成柴油、航空燃油後,那邊再高價賣給歐洲。中東產油國如沙特、阿聯酋等也收入大增。土耳其則在俄烏之間扮演「和事佬」,提升了國際地位。

戰爭撕開了歐洲內部深層次的裂痕,東歐與西歐在對俄政策上存在根本性分歧。德國前總理默克爾認為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在2021年抵制歐盟主導的對俄談判,間接導致衝突爆發。這番話立即引發東歐國家的強烈反應。

分歧也體現在民眾認知上。匈牙利一項民調顯示,社會上對俄烏戰爭責任歸屬存在明顯分歧,半數受訪者認為俄羅斯應承擔更大責任,另有30%的人認為烏克蘭才是主要責任方。

華爾街的銀行家不會告訴別人年終獎高了多少,軍火商的帳本不會記錄烏克蘭人的鮮血。戰爭的苦果由交戰國吞下,好處則被旁觀者撿走。誰高舉道義旗幟,誰計算利益得失?無論各國如何盤算利益,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烏克蘭人民的苦難不會因任何地緣政治博弈而減輕,那些失去的生命,是人類良心的傷疤。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