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璟\u5101
過去的黃金周,西九文化區擠滿專為「打卡」而來的遊客,他們不只聚集於西九,還發掘了不少香港人早習以為常的風景,例如大圍村成了港版京都,堅尼地城海旁比作瀨戶內海,一盞街燈、一個路牌都成了遊客專程去打卡的目的地。
不少人都抱怨這類遊客只到免費景點打卡,不熱衷消費,這種「窮遊」並沒有為香港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然而,看到內地遊客愛上一些我們日常生活常見的「港味」,把街道上的尋常風景拍成唯美的富士風,男士女士們悉心打扮遠道來拍港風照,或許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原來我們的城市風景是如此珍貴。
去年城巴率先推出開篷觀光巴士服務,仿效外國Hop-on Hop-off模式,讓旅客以相宜的價錢,走遍不同景點。還記得初次與來自英國的城巴CEO討論如何與西九文化區合作,他說香港有很豐富的旅遊資源,只是沒有人有系統地把它串連起來。結果這新嘗試中了時下深度遊一族喜歡多走多看,追求真實城市體驗的特點,因而廣受歡迎。
這巴士已在內地社交平台被配上「落日飛車」的浪漫稱號,還附上每個景點必食必買的攻略。翻看鋪天蓋地的帖文,我發現原來遊客比我們更懂得欣賞香港的美,或者我們已習慣在車上只是低頭看著手機,早已忘記上一次抬頭欣賞這座城市美景是甚麼時候了。
學生時代我們遊歷歐洲,也是靠徒步走遍免費景點;如今香港人到日本旅行,也越來越多人選擇露營、行山,早已不再只是購物。這種旅遊模式的轉變,反映出人們對旅遊的期待,早已超越消費本身,更追求體驗、文化與生活感。「窮遊」或是「深度遊」,兩者可能只是一線之差。而所謂深度,或許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