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印尼爆發了多年來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與1998年那場針對華人群體的暴亂不同,這次騷亂的矛頭主要指向了特權階層和議員們。抗議者焚燒的是議會大樓、政要住宅,而不是華人商店;喊出的口號是「反腐敗」、「反特權」,而不是「反華裔」。
1998年的印尼排華暴亂,是一場針對特定族群的暴力事件。當時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印尼經濟面臨嚴重困難,華人被錯誤地視為經濟問題的根源。在那場悲劇中,大量華人商店遭搶掠,造成1000多人死亡。華人群體,成了社會不滿情緒的替罪羊,長期積累的族群矛盾在這一刻集中爆發。而今年的騷亂,則是一場以階級為基礎的抗議。引發抗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決定提高國會議員的津貼,議員月薪高達1億印尼盾(約6150美元),相當於國民平均收入的30多倍。
印尼社會的不平等程度已經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這個國家約60%的勞動力量仍然依賴於非正規僱主,缺乏穩定的收入和社會保障。過去五年中,有近1000萬印尼人經歷了社會階層的「降級」,中產階級不斷萎縮,數百萬人陷入低收入和貧困境地。
與此同時,食品價格飆漲,就業機會減少。2025年初以來,已有超過4.2萬名工人被解僱,政府甚至在6月停止發布官方的裁員數據,理由居然是擔心引發「公眾恐慌」。然而議員們不僅享有豐厚的薪酬,還根據1994年財政部頒布的一項法令,免除個人所得稅。這種制度化的特權在民眾艱難應對生活成本危機時顯得格外刺眼。
1998年後,印尼華人的地位實際上有了顯著提升。政府撤銷了許多蘇哈圖時代針對華人的禁令,人們可以公開慶祝農曆新年、使用中文名字和參政。二十多年前的那場暴亂最終以補救的方式改善了印尼的種族關係,今年印尼騷亂中,華人不再是攻擊目標,而是作為印尼公民的一部分,共同面對社會不公和經濟不平等問題。
本次抗議活動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組織化和目標明確性。抗議者提出了明確訴求,包括17項緊急要求和8項結構性改革要求。公民社會也展現出強大的動員能力。通過社交媒體平台,一場群體運動已然成形,提供免費心理諮詢、醫療服務、法律援助和失蹤人員緊急聯繫管道。
值得一提出的是,聲援行動超越了國界,延伸至東南亞鄰國。來自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線民甚至給摩的司機送去了食物。印尼總統普拉博沃不得不宣布限制政治人物的福利,但觸及的只是表面問題。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平、透明和負責任的政治經濟體系。
這條路漫長而艱難,不過抗議表明,印尼人民已經厭倦了將社會問題歸咎於族群的簡單敘事,開始直面真正的問題核心——制度性的不平等與特權。這種轉變不僅是印尼的進步,也是所有多元社會如何應對內部矛盾的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