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會長張鳳女士近日特別撰文悼念鄭愁予,稱他的離世「是海外華語文壇的重大損失」,更讓長年參與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的文學社群倍感惋惜。著名現代詩人鄭愁予(本名鄭文韜)於今年6月13日凌晨在美國康州因心臟衰竭辭世,享耆壽91歲。
這位以《錯誤》一詩名垂華語詩壇的詩人,其辭世消息震動海內外。張鳳女士表示,鄭愁予先生不僅以詩才聞名,更曾多次應邀參加由她主持的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系列講座,與海外讀者和學者分享創作心得。她回憶道:「鄭先生的文字,蘊含著時代的流徙與靈魂的漂泊,他的詩句陪伴幾代華語讀者。他的辭世,讓人痛感文壇的空缺。」
她指出,鄭愁予的詩歌跨越地域與世代,不僅是台灣現代詩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海外華人文化身份的一部分,對散居世界各地的華文創作者而言,他的聲音是一種凝聚與啟發。
鄭愁予的追思會於上月在康州紐黑文(New Haven)舉行,親友與詩壇同道齊聚一堂,為這位詩人送行。會上,朗誦聲與回憶交錯,詩句成為對逝者最深情的致敬。
家人還回憶,鄭愁予熱愛旅遊與運動,年輕時曾是足球隊的守門員,矯健的身手至今為家人所津津樂道。在家庭生活上,他與妻子余梅芳相伴58載,雖然一人浪漫自由、一人務實內斂,常有拌嘴,卻始終相互扶持。鄭愁予的胞弟文宏、文正分別從美國密西根和台灣趕來參與,還有他生前的學生與摯友也前來告別。
詩人的一生:從濟南到康州
鄭愁予1933年12月4日出生於山東濟南,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第十一代後裔。抗日戰爭爆發後,他隨任職國民黨軍官的父親一路南遷至廣州。1947年,他赴北京讀書,並在北京大學暑期文藝班創作第一首詩《礦工》。
1949年春,他以筆名「青蘆」與友人共同創立「燕子社」,並出版首部詩集《草鞋與筏子》。同年,他隨家人遷往台灣,先後就讀於新竹中學與中興大學,之後又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1951年,他首次以「愁予」為筆名,在《野風》雜誌發表《老水手》;1954年,他以母親等待父親歸家的身影為靈感,寫下經典之作《錯誤》:「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首詩後來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並於1997年起編入台灣高中國文課本。
1956年,他與紀弦等九人共創「現代詩社」,開啟台灣現代詩的重要篇章。1968年,他獲獎學金赴美,先後取得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新聞學院博士學位,以及加州世界文化藝術學院文學博士學位。
1970年保釣運動爆發時,鄭愁予擔任愛荷華大學保釣會主席,一度因此被台灣政府列入黑名單,甚至遭取消護照而無法返鄉。直到2005年,他才重返台灣,並決定將戶籍遷入金門,接受金門縣榮譽縣民證書。
鄭愁予的離去引發海外華語文壇的廣泛悼念。許多詩人與學者在社交媒體和公開場合追思他的作品與人生。有評論指出,他的詩歌總帶著一種漂泊感與宿命感,折射出二十世紀華人知識分子共同的時代經歷。
張鳳女士表示,鄭先生以詩記錄生命,也以生命實踐詩。他既是遊子,也是見證者,他的文字將繼續在海內外回響。在紐英倫文學社群,許多與會過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的學者與聽眾仍記得他侃侃而談的模樣。如今,人雖遠去,但詩句長存,正如他自己寫下的話語:「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右起)鄭愁予、張鳳等2001年在一次講座中合影。檔案圖片

(左起)鄭愁予、趙如蘭、張鳳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