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制裁6間中國公司

人們在參加烏克蘭武裝部隊舉辦的防禦展時,圍觀一架被摧毀的俄羅斯無人機。路透社

本報訊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落實國家安全與國防事務委員會的決定,簽令向協助俄羅斯製造無人機的企業實施制裁。受到制裁的包括6間中國公司,烏方指這些企業向俄羅斯供應導航系統接收機、引擎、路由器、攝影鏡頭、微芯片、電阻器及共鳴器等,助長俄軍無人機發展。

這次烏方的制裁對象包括39名個人和55家公司,其中包括43家俄羅斯公司、6家中國公司和2家白俄羅斯公司。

被點名的中國企業包括:浙江聯星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濱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東莞標準貿易有限公司、廣州本泉進出口有限公司、深圳市天弓導航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拓普思康精密工業公司。

算上這一次,已是三個月內烏克蘭第三輪對華制裁。4月針對3家中國碳纖維與機械企業,7月再制裁5家涉及芯片與航空部件的公司。累計18家中國企業被指控向俄軍工複合體輸送「機床、特種化學品和火藥」。而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未向俄烏任何一方直接提供武器。

除中國企業外,此次制裁名單中包含兩家俄羅斯無人機製造商Progmatik與Rozumni Ptakhy。Progmatik生產的Microb 10無人機具備自動導引與目標描準功能;Rozumni Ptakhy製造的Soroka無人機,可搭載約3.5公斤彈藥,具備視覺追蹤與反干擾能力。

烏克蘭國家制裁委員弗拉修克指出,俄羅斯目前積極投入無人機與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新一代無人機具備更高自主性與抗干擾能力,能在無操作人員情況下完成導航與目標識別、追蹤等任務,對此烏方將加強對相關供應鏈的制裁力度。

根據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先前提供的數據,俄製自殺式無人機中,約60%至65%的電子零件來自中國,反映來自中國的零件已經逐步取代西方國家的產品。根據烏克蘭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中國在協助俄羅斯發展本土無人機產業扮演了核心角色,供應鏈和貿易夥伴擴及中國以外,涵蓋歐洲以及一家台灣的高性能鋰離子電池製造商。

該調查報告引用國際進出口貿易數據指出,自2024年8月至2025年1月,一家登記在俄羅斯無人機生產重鎮阿拉布加特區的公司Morgan LLC,自中國進口總金額超過483萬美元的貨品,其中最大供應商包括同時也從事生產的蘇州ECOD Precision Manufacturing、以及蘇州順心閣進出口貿易公司。

儘管Morgan LLC在商業登記時自稱為物流運輸業,可是公司實際上從事的是供應無人機生產所需零組件。Morgan LLC曾在業務文件註明,進口的鋰聚合物電池將用於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即對烏戰爭)。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