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關稅令下,紐約銅價應聲飆升,背後卻是美國銅冶煉業難以跨越的三十年產能鴻溝。今年2月,特朗普簽署行政令,依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啟動銅進口國家安全調查。商務部長魯尼克宣稱:「就像鋼鐵和鋁工業一樣,美國銅工業被全球參與者削弱了,銅應該在美國生產,沒有豁免,沒有例外。」
表面上,白宮試圖扭轉一個嚴峻現實:美國銅消費的45%依賴進口,而這一比例在1991年幾乎為零。但這場聲勢浩大的「銅回歸」運動,卻撞上了本土產業難以逾越的結構性高牆。
美國絕非銅資源貧瘠之地。地質調查顯示,這個國家的銅儲量高達4700萬噸,約佔全球4.7%,資源基礎雄厚。然而在冶煉與精煉環節,美國卻陷入「瘸腿」困境——僅有兩座初級冶煉廠、兩座初級電解精煉廠和14座電解銅精煉廠,冶煉能力甚至未能躋身全球前五。這種「礦強冶弱」的格局源於數十年產業轉移,再加上環保法規嚴苛、勞動力成本高企,冶煉環節附加值較低,使美國自然而然選擇依賴周邊國家供應。
面對產業空心化,特朗普政府祭出關稅「法寶」。白宮期待複製鋼鐵、鋁關稅的邏輯,通過貿易壁壘迫使產能回流。然而銅產業鏈的特殊性,讓這一算盤難以敲得響。
在美國新建礦山,開發周期平均長達29年,遠超全球均值(24年)。典型案例是力拓與必和必拓在亞利桑那州的Resolution銅礦項目,累計投入超20億美元,卻因土地切換式通訊協定凍結而擱淺。
即使關稅立竿見影,本土冶煉產能也無法憑空而生。嚴格的排放標準與所在地附近局面抵制,使項目在環境評估時舉步維艱。能源與人工成本又顯著高於智利、墨西哥等主要供應國。畢竟冶煉企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企業在作出投資決策前,對政策是否可能出現反復拿不定主意。
目前的關稅政策已經開始引發市場扭曲。短期套利驅動貿易商將LME倉庫的銅轉移至美國,推高COMEX庫存超10萬噸。但這只是庫存轉移,而非真實產能建設。
長期來看,主要供應國正加速市場轉向。智利(佔美進口65%)、加拿大(17%)、墨西哥(9%)完全可能將出口轉向需求旺盛的亞洲與歐洲。
特朗普政府將銅定位為「國防第二大原材料」,強調其關乎AI、電動汽車及電網安全。然而單純依賴關稅無異於將戰略產業問題簡化為貿易戰工具。牛津經濟研究院警告:「美國可能難以迅速替代這些金屬進口」。
銅價波動的曲線背後,映射著全球產業版圖上殘酷的成本法則。亞利桑那沙漠中Resolution銅礦的鑽機因土地糾紛沉寂二十載,而智利的礦山只需數日便能將銅精礦運抵長灘港。美國冶煉業的困境,本質上是經濟對政治的嘲諷。
關稅大棒可以讓銅價飆升,卻變不出橫跨科羅拉多高原上的輸電線、洛磯山脈的熔煉廠和千千萬萬個產業工人。任何急功近利的貿易保護主義處方,終將被寫進產業經濟學的失敗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