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夠了嗎?(上)

嚴勵行

  我開始害怕手機。每當打開手機,無數的推送、廣告、朋友的動態、新聞頭條如潮水般湧來。這讓我開始思考:人類的大腦,能夠處理如此龐雜的資訊了嗎?

  從前我們獲取資訊的方式有限:書籍、電視電台、面對面交談,資訊的流動是緩慢且可控的。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特別是社交媒體的興起,我們的生活被無窮無盡的資訊填滿。資訊內容五花八門,從朋友早餐的照片到國際政治新聞甚至網路罵戰,全都擠在幾吋熒幕\xf9堙A爭奪我們的注意力。不過當我們不斷切換注意力時,大腦會產生認知負荷,導致疲憊、焦慮,甚至降低記憶力和判斷力。

  最討厭的是這些資訊大多是被動接收的,演算法根據所謂瀏覽習慣、點擊記錄,甚至「猜你可能喜歡」而推送的。這種機制讓我們的注意力不斷被打擾,卻很難獲得有價值的內容。

  社交媒體的本質是「注意力經濟」,它們的目標是讓用戶停留更久,每個按讚、留言、新通知,這些微小的獎勵讓我們難以自拔。但長期下來,這種碎片化的互動方式反而削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甚至影響現實中的社交關係。人類祖先從前只需要關心部落\xf9奡X十個人的動態,以及與生存有關的資料(哪\xf9堨朝y),現代社會卻要求我們同時關注全球事件、朋友的生活、工作訊息、娛樂新聞……這種超載的資訊量,遠遠超出了大腦的處理能力。

  疲憊下我決定改變習慣,嘗試重新掌控。首先我關掉非必要的通知,取消追蹤無意義的帳號,令資訊流回歸「真正需要的內容」。此外要重拾閱讀書籍或長篇文章的習慣,讓大腦進行持續性思考而非碎片化吸收。最後一步是定期遠離電子設備,增加時間休息和整合資訊。

  或許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吸收更多資訊,而在於學會選擇「拿走甚麼」。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專注力。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