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社論︱年邁「的哥」釀風險 設強制退休年齡不宜遲

八旬的士司機駕車失控撞死遊客的恐怖事故,曝露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情況,諸如司機年邁、體檢要求寬鬆等問題,皆有深刻檢討和改革的必要。其實類似的交通意外過往也發生過,只是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人命帶來的教訓很深刻,希望當局以這次意外為契機,痛定思痛,革除目前種種不合理的機制,一次過對的士、乃至即將發牌的合法網約車司機,實施更嚴格、更科學規管。

香港已是一個高齡化的社會,連帶引伸的問題也不少。這次撞死人的80歲司機供稱「事發時頭暈」,真相是否這樣尚待深入調查,但一般而言,長者通常都有身體機能退化、判斷力下降、容易疲累之類的問題,馬路上肯定還有不少「七老八十」的司機隨時可能「出事」,對交通秩序構成威脅。參考官方數據,去年近1.4萬宗涉及商用車的交通事故當中,單是的士便佔了逾5700宗,涉六旬以上的士司機的佔了2673宗。說高齡司機是「馬路炸彈」,也許會令一些人不舒服,但客觀數據確實支持這樣的說法。

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政府有沒有察覺到問題?肯定有,否則,它不會在兩年前向立法會提議,商用車司機體檢門檻由70歲降至65歲、三年一檢加密至一年一檢。單從方向上來講,這些建議是對的,問題在於當局空有建議,卻無執行,犯了「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錯誤,如此態度絕不可取。

無庸諱言,現行機制弊病叢生,在科學上極不嚴謹——長者的身體機能可以倒退得很快,今天生龍活虎,下星期可能無法自理,所以三年一次體檢是不恰當的;70歲以上司機進行體檢,看似科學,但實質上只是整體性評估,欠缺細致的評核,例如沒有覆蓋長者容易患上、會令患者手顫的柏金遜等疾病。一旦牽涉道路安全,必須慎之又慎,故此體檢要求必須從嚴、全面,沒有任何鬆懈或「走盞」的空間。

正如解決住屋問題需要「提速提效」,化解牽涉高齡司機的交通風險,也不宜一拖再拖。政府可以做的其實很多——調低體檢年齡、增加檢查頻率、強制進行細致的體檢,這些措施議員並不反對,社會上亦未見太多爭議,只要政府下定決心,一定水到渠成。與此同時,當局也可考慮設立更嚴格的路面反應測試、為某個年齡以上的司機訂立最高工時,甚至規定年長司機駕駛配備「自動緊急煞車系統」的車輛,盡量將意外風險降至最低。至於對高齡司機實施強制退休年齡,社會上有人擔心一下子流失大批司機,可能對乘客造成不便,但我們認為,安全屬首要考慮,不論司機還是乘客的生命,都是無價的,故此絕不應該以「方便」為由去遷就。

對網約車實施同一監管

近年來,大家討論了太多有關的士服務質素的問題,政府最終以的士車隊、規管網約車等政策回應,可惜社會對老年「的哥」的關注相對不足,延緩了對問題的解決。這次有遊客不幸身亡,教訓已是非常深刻,我們一定要追落後,補齊機制上的短板。在人口老化的大趨勢下,無論的士、小巴,抑或合法網約車,老年司機的存在肯定迴避不了。政府和業界應當堅守安全至上的原則,不要拖沓,要對不同車種的司機實施同一監管機制,若違規就取消駕駛資格,這樣才是對乘客負責任的態度。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