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馬斯應讓步 加沙民眾糧食供應不可再斷|社評摘要

哈馬斯應讓步 加沙民眾糧食供應不可再斷

《華盛頓郵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當一張張巴勒斯坦兒童營養不良、民眾餓殍遍地的照片傳遍全球,連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也無法再忽視,終於繞過其強硬派閣員,選擇在安息日當日允許大量急需的糧食與物資重新流入加沙。

自今年三月起,以色列在短暫停火後幾近全面封鎖援助。其後內塔尼亞胡提出一項具爭議的新援助計劃,結果失敗收場。至本週末,他宣布恢復國際糧援運送,並在加沙三個地區短暫停火。週日已有120輛援助卡車進入加沙,週一增至180輛。救援組織形容這僅為基本所需。約旦與阿聯酋雖已空投部分糧食,但空投既有限又具危險性,遠不及陸路運輸的規模與穩定。當前最迫切之事,是讓援助持續不斷流入。

停止糧援不只加深巴勒斯坦平民的苦難,也重創以色列在國際上的聲譽。這場自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以來已延續21個月的戰爭,令無數平民受苦,而以色列的形象亦因飢荒畫面受到損害。

當初內塔尼亞胡聲稱哈馬斯挪用援助物資,惟以色列軍方消息人士透露,並無證據顯示聯合國援助遭竊,這說法已大打折扣。當局試圖以封鎖援助方式逼使哈馬斯釋放人質、投降並放棄對加沙的控制。但至今僅有一名人質經美方直接協商獲釋,約50名以色列人仍被囚禁,且僅半數被認為仍然在世。

哈馬斯仍控制加沙大部分地區,並在最近拒絕美國支持的停火方案,甚至提升其談判要求。結果是封鎖策略反而促成哈馬斯聲勢上升,飢荒責任落在以色列身上。

當加沙開始傳出飢荒時,以色列嘗試透過一個美以聯合成立、依賴美國承包商的「加沙人道基金會」掌控援助,但因分發據點有限(戰前聯合國曾有數百據點),最終釀成災難。數百名巴勒斯坦人因試圖獲取援助而遭槍殺,以軍更以實彈作人群控制。這場計劃該即時終止,援助事務應交由聯合國統籌。

如今的停火窗口,應用來推動人質獲釋與尋求永久停戰。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特使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上週於卡塔爾談判破裂,批評哈馬斯缺乏誠意。美國與以色列亦決定杯葛本週一、二於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兩國方案會議,該會議由法國與沙特阿拉伯聯合主辦,美方指其為「公關噱頭」,有損現行外交努力。

終結戰爭對美國國家利益至為重要,也是促進以色列與更多阿拉伯鄰國關係正常化的前提。各方應加緊外交協商,尋求創新方法釋放人質,並設法結束戰事。這當中須正視最棘手問題,包括建立取代哈馬斯的加沙治理機構,並同時保障以色列安全。人道援助永不該淪為談判籌碼,任何政權都不應容許平民因戰爭而被活活餓死。

社評說明:本社論代表《華盛頓郵報》編輯委員會立場,與新聞部門獨立運作。委員會成員包括副主編Mary Duenwald與Stephen Stromberg,以及專欄作家Robert Gebelhoff、James Hohmann、Megan McArdle、Eduardo Porter及Keith B. Richburg。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華盛頓郵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

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