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與世隔絕」的城鎮——為何還有人居住?

文:曾維燊
封面圖:Common License

七海愛丁堡 (Common License)

南大西洋深處,有一座極度偏遠的火山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Tristan da Cunha)。這裡距離最近有人居住的聖赫勒拿島(St. Helena)約2,430公里,南非海岸2,800公里,南美洲海岸超過3,300公里。沒有機場或降落帶,唯一的交通是每年八至九次由開普敦出發的漁船航行,航程依天氣狀況可長達一週以上。

Google Map

特里斯坦主島由巨大盾狀火山構成,瑪麗女王峰(Queen Mary’s Peak)海拔2,062米,山頂常年積雪,是島上氣候的核心。沿岸懸崖高達600米,僅北西岸有一片平地可供人居,形成愛丁堡七海村(Edinburgh of the Seven Seas),島上居民不到250人。島周圍冷水富營養,孕育豐富海洋生態,尤其是特里斯坦龍蝦,成為島上主要經濟來源。群島其他島嶼包括不可接近島(Inaccessible Island)、夜鶯島(Nightingale Island)及戈島(Gough Island),部分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島上首次定居嘗試始於1810年,美國人Jonathan Lambert與同伴登島,但他們不久便因漁船事故遇溺身亡。1816年,英國因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島而派駐軍隊,士兵威廉·格拉斯(William Glass)及家人獲准留下,成為首批永久居民。隨後少量船難水手和捕鯨人陸續加入,形成以七個家族為主的社群。島民通過共享勞作與資源建立平等社會,生活自給自足,社區緊密。

1961年,島上火山再次爆發,264名居民緊急撤離至鄰島與英國。面對外界現代生活的誘惑,居民仍選擇返回島上重建家園。如今,愛丁堡七海村擁有學校、小型醫院、郵局、商店與唯一酒吧,島民以漁業出口龍蝦維生,同時耕種馬鈴薯、飼養家畜、自行維修房屋與工具,兼具現代經濟與傳統自給能力。

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的吸引力,在於外界幾乎已經失去的生活方式。島上生活雖孤立,卻安全和平,幾乎沒有犯罪,居民不必鎖門,汽車鑰匙常常留在點火孔中。每個人都是親人或相識一生的鄰居,共同責任不是理想,而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現象。孩子們可以自由地在村落中玩耍,附近的成年人都會照看。這裡沒有都市生活的壓力,沒有塞車、長途通勤,也不用擔心暴力犯罪。居民以安全感和緊密社區交換便利與多樣生活,擁有深刻的歸屬感與平和感。

這正正就是孔子所說的「大同」社會:「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 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這種生活方式極為脆弱,因此受到嚴格保護。特里斯坦不接受新居民,也沒有移民計畫或取得公民身份的途徑。居住權僅限出生於島上的人,保護社群結構與生存方式,使這個世界最孤立的社會得以維持。

移民政策嚴格,僅限出生居民及必要的外籍工作者,如醫生和教師。人口不到250人,且持續老化,未來可能面臨空置危機。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的孤立並非懲罰,而是一種維繫社群與生活方式的手段,是世界上最孤立、卻充滿人情與韌性的社會之一。

即時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