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察︱「左派子弟」發聲 獨特群體揭秘

香港進入新時代,談愛國天經地義。但在港英時代,講愛國太沉重,他們擁護北京政權,被稱為「左派」,子女則為「左派子弟」。最近,由著名文化人羅孚之子羅海雷策劃,學者毛升採編的新書《十色》出版,講述香港「左派子弟」的故事。

本書10位受訪者包括劉洪倫、陳光如、張南峰、余星衛、石中英、吳亮星、吳力波等,透過他們的人生軌跡,折射出這個獨特群體的往事。他們自小被灌輸愛國愛黨思想,獲安排到培僑、香島等愛國學校念書,有的甚至到廣州接受教育,文化大革命爆發初期還參加武鬥。

陳光如、張南峰、吳力波都經歷過這段血與火,之後到農村「上山下鄉」。他們在廣州參加搶槍,車隊在三元里遭伏擊,張南峰被子彈打傷右臂,車上有3人不治,包括香港華潤老總的兒子。

受訪者多為左派大老子弟

經歷過一系列的政治事件,這些「左派子弟」各有自己的際遇和選擇。有人遠走他鄉,有人留港深耕,有人「跟黨走」,也有人質疑。後來成為嶺南大學翻譯系教授的張南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已經希望香港維持現狀。他和在國務院港澳辦工作的海南農場戰友張良棟交流,張良棟說,正在研究怎樣收回香港;張南峰則說,最好研究怎樣不收回香港。

從八卦的角度,本書也有不少可讀之處。陳光如回憶,當年培僑中學也有少數愛國富商的子女,例如寄宿的澳門巨擘三公子,調皮搗蛋可謂登峰造極,但礙於其父是愛國大老,校長也頭疼不已,最後還是「揮淚斬馬謖」。這位公子後來回到澳門,子承父業,還當上了全國政協委員,成為培僑校友的驕傲。資料顯示,澳門馬萬祺先生三公子馬有禮是培僑校友,擔任多屆全國政協委員。

不過,《十色》也有明顯局限。雖然有10位受訪者,但絕大多數是左派大老的子弟,父輩要麼是媒體老總,要麼是中資銀行高管,要麼是僑領或工會領袖,他們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其中不少留學英美,事業都有所成。基層左派的子弟沒有受訪,或許欲說已無語。書名如果改為《十色:香港「紅二代」的故事》,或許更為貼切。

紀曉華

即時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