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手還是互博 中歐費思量

中歐各自與美國的貿易談判最後期限很快屆滿之際,中歐峰會24日於北京舉行,兩大經濟體關係走向備受矚目。外界關注兩方會否改善關係,聯手應對美國關稅衝擊。不過,儘管中歐關係的發展面臨著緩和的契機,但由於存在難以調解的深層次矛盾,未來要進一步發展關係尚面臨諸多難題。

今年是中歐建交50年,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歐盟是是第三大經濟體,若二者加強合作,以兩者經濟總量之大,足以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當下,發揮緩衝作用。加上眼下兩者都是美國關稅戰的打擊對象,有共同的際遇,因而有加強合作的前提。但中美歐經貿博弈複雜難解這點在此次峰會的結果上就能看出,此次中歐峰會除了達成一份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基本上沒有太多矚目的成果。

中歐之間首當其衝的便是經貿摩擦。在電動汽車領域,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高額關稅,即便如此,今年4月中國對歐出口電動車數量仍高於往年。歐盟認為中國電動車出口影響其本土產業,背後實則是其相關產業競爭力不足卻歸咎於中國。在稀土問題上,歐盟高度依賴中國稀土進口,中國去年實施出口管制,雖之後有所放寬,但冗長審批流程令歐盟企業面臨不確定性,引發歐盟方面不滿與指責。

其次,在地緣政治上,俄烏衝突給雙方關係蒙上陰影。中國秉持中立立場,拒絕制裁俄羅斯,這在歐洲部分政客和民眾眼中,被視為對俄羅斯的默許與支持,損害了歐洲安全利益。

歐洲議會前議員包瑞翰聲稱中國為俄羅斯 「撐腰」,這種觀點雖缺乏事實依據,卻在歐洲有一定市場,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信任危機。

此外,從歐盟內部來看,各成員國對中國態度不一。立陶宛、捷克等國受美國影響,對中國採取批判立場;匈牙利、西班牙和希臘等國則更看重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態度相對緩和。這種內部分歧導致歐盟難以形成統一、理性的對華政策,給中歐關係改善增添阻礙。

歐盟領袖今次是帶著巨大憤懣而來的,他們不滿盟友美國傷害歐盟,心\xf9堨憧疏S有改善對華關係的主觀願望,以作對沖,但受到種種矛盾裹脅,令情勢變得更為複雜。在峰會舉行前夕,歐盟對兩間中國銀行和5間中國企業實施了制裁,今次峰會議程由原先安排的兩日縮短為一日。

不過,在全球經貿格局中,美中歐三方的互動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走向。特朗普政府掀起的關稅戰,讓本就複雜的國際關係愈發波譎雲詭。在此背景下,中歐關係的發展仍存在不小的變數。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