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訴訟背後的科技承諾危機

三藩市聯邦法院門前,一群手持法律文書的股東與蘋果高層的資本博弈正悄然上演。當庫克等高管因「證券欺詐」被列為被告,這場因Siri智能化延遲引發的集體訴訟,已演變為科技巨頭在AI浪潮中承諾與現實割裂的典型樣本。

2024年6月,蘋果在全球開發者大會上高調推出「Apple Intelligence」,庫克團隊將其描繪為「重構用戶體驗的技術革命」——Siri將進化為理解自然語義的智能助手,圖像生成、摘要功能等AI工具將成為iPhone 16的核心賣點。投資者為之沸騰,股價應聲沖上歷史高點。

然而演示視頻的華麗特效掩蓋了技術原型的缺失。據訴訟文件披露:當時蘋果並無成熟可用的AI版Siri原型,內部代號「Project Lagniappe」的核心開發遭遇重大工程障礙,測試顯示其請求錯誤率高達三分之一。儘管2025年3月蘋果被迫宣布Siri升級推遲至2026年,但為時已晚——iPhone 16銷量已被市場高估,投資者因股價回落損失數千億美元。

股東將市值蒸發9000億美元歸咎於AI承諾落空,但一組數據揭示更複雜的真相——今年初特朗普政府加征的「解放日關稅」直接導致蘋果供應鏈成本激增,庫克在5月坦言「單季損失預計9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隨後下調評級,股價從239美元跳水至209美元;第三方廠商報告顯示,47.6%的iPhone使用者將AI視為換機的關鍵因素,但73%的早期體驗者認為Apple Intelligence「價值極低」。今年蘋果對Siri的AI進展避而不談,市場耐心終於耗盡。

如今這場訴訟的核心爭議在於,蘋果究竟是蓄意欺詐,還是技術攻堅中的合理延誤?股東指控的焦點在於「知情不報」,他們認定蘋果高管早在2024年便了解Siri開發困境,卻未在財報中披露風險。可是有法律專家指出,舉證欺詐意圖實際上極其困難。

紐約大學教授奧羅格強調:「技術延期本身不構成欺詐,需證明公司存在故意誤導」。蘋果今年初以9500萬美元和解Siri隱私訴訟的先例,暗示其可能再次選擇「破財免災」。

耐人尋味的是,訴訟曝光當日蘋果股價反漲2.25%。市場似乎更關注其收購Perplexity AI(估值140億美元)的傳聞——儘管這家開發Comet流覽器的公司未必甘願委身蘋果生態。

面對官司,蘋果公司的應對已顯露其在戰略上做出調整。Siri開發權從AI負責人詹南德雷亞緊急移交Vision Pro主管羅克韋爾。寫作與圖像工具倉促上線,摘要功能因錯誤頻出被直接禁用。官網新增免責聲明:「部分功能需比預期更長時間實現」。然而這些舉措難掩深層危機。

正如獨立分析師本尼迪克特所言:「Siri的癱瘓是蘋果創新機制生\xf9蛌獐x兆」。修復投資者信任,遠比解決幾個演算法模型更為艱巨。

庫克在去年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演示Siri智能點咖啡的場景猶在眼前,而現實中,用戶仍在對著手機重複喚醒指令。對於「證券欺詐」這場官司,無論勝負都已戳破科技行業「演示即現實」的敘事泡沫。

當資本的耐心被過度承諾透支時,再耀眼的星圖也難照亮現實中的技術深壑。蘋果若不能以刀刃向內的坦誠,重構創新節奏,恐怕難以逃過被告席上收到那一紙罰單。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