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現居深圳的中國當代著名積墨山水畫家來支鋼的藝術國際畫展正在北美、日本、以及阿聯酋等國家地區積極拓展,這昭示著來支鋼畫家所代表的具有時代里程碑意義的積墨山水中國畫,正探索走向世界的創新途徑,努力實現將具有獨特藝術審美的中國山水水墨畫傳播到世界。
美學家、哲學家李澤厚說過,中國的山水畫是中國文化精髓的象徵。自古以來,中國繪畫藝術有著自身的藝術審美獨特性,並生生不息。當代著名畫家來支鋼在中國山水畫的藝術創作實踐中,一直堅持守正創新,創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積墨山水畫創作風格及其藝術表現內涵,將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藝術表現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層次,從而開啟了中國山水水墨畫的一個里程碑時代。
畫家來支鋼,號雲禪,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63年生於安徽蚌埠,現居北京、深圳。2001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2002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賈又福工作室」碩士研究生班,2005年進北京畫院「李小可藝術工作室」研修。曾獲「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的優秀獎,曾在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浙江、日本、台灣等地舉辦畫展。
從其藝術經歷中可以窺探,來支鋼一直遵循藝術創作是無止境的這一規律。來支鋼堅持以不斷傳承與創新的藝術表現手法,追求表現中國山水畫的無止博大境界。來支鋼的積墨山水畫藝術創新,是基於中國畫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即「以道馭墨,以墨載道」,充分詮釋一種中國傳統而深邃的道家思想,繼而形成了他獨具的積墨山水畫的藝術審美價值。
自幼習畫攀登積墨山水畫藝術高峰
縱觀來支鋼近四十餘年的繪畫藝術之路,最初得益於來支鋼從小對於繪畫的天賦。來支鋼小時候家境貧寒,上學又調皮,唯獨對繪畫癡迷。他12歲正式拜師學習繪畫,兩位啟蒙老師是丁楚才和司一嵐,跟隨他們學習,記憶最深的就是自由和繪畫方法的把握,這樣紮實的啟蒙學習,開啟了他對事物規律的敏銳意識。這種規律的認識可能就像「道」的影子融入到他的繪畫基因中,伴隨他的藝術成長。
隨著對於繪畫藝術的探索深入,2001年,來支鋼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學習,開始系統學習中國繪畫。但是,真正讓他走上中國積墨山水畫創作的重要轉折,就是2002年考入了中央美術學院賈又福山水畫研究生班,開啟了系統專業的繪畫藝術學習。事實上,從小時候開始,具有繪畫天賦的來支鋼就一直崇拜李可染大師,只是沒有機會向他學習。這時候,來支鋼卻有幸成為了李可染大師最好的學生賈又福導師的研究生,是他藝術之路的一大幸事。
作為李可染大師的得意弟子,賈又福彼時的教學體系是對以李可染大師為代表的優秀教學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他的山水畫教學思想體現了學院派學術體系一貫的嚴肅性和完整性,標志著新山水畫學術理念的萌發和成長。賈又福導師這種嚴謹、樸實的學術精神給了來支鋼很大的影響。這個階段,來支鋼以被稱之為「笨人」的學習繪畫態度,開啟了他對「積墨」的深入學習,並由此愛上了「積墨」。
來支鋼說,墨本身就是黑的,積墨使得畫面越黑越亮。但是掌握不到積墨的技法,就導致黑得臟版、打結。這種積墨的創作方法是一種感覺。面對這種積墨的高難度技法,來支鋼為何卻對積墨情有獨鐘?他說,自己天生願意挑戰高難度的東西,難度越大,越能激發自己的創作力,而藝術的難度卻決定著它的深度和高度。在探索「積墨」的路上,他得到了無窮的樂趣。就像他常說的,積墨最有意思的就是「犯錯」,犯的「錯」越多,留在紙上的痕跡就越豐富,就越考驗畫家的藝術創作駕馭能力。
研究生畢業後,來支鋼覺得自己對於積墨的精華內涵學習得還不夠,於是在2005年又拜李可染大師的兒子、李可染基金會董事長、北京畫院畫家李小可為師繼續學習了整整兩年,以讓自己更好地傳承李可染大師積墨山水畫藝術創作的精髓。
「以道馭墨,以墨載道」體現中國道家思想
在攀登積墨山水畫藝術高峰的實踐中,來支鋼還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以道馭墨,以墨載道」」藝術創作理論。他認為,道為墨之本,墨為道之體。這既是他對「天地人合」萬物一體自然運轉規律的思考體悟與切身實踐,也是他繪畫藝術天地裡以水墨合乎「道」的創作原理。他說:」我之所好者:道也,非墨也。」他真正追求的是形而上的「道」,不過是「以道馭墨,以墨載道」,以「道」的內在法則用筆墨來自然生發,以水墨藝術的外在圖式來體現「道」。
老子、莊子哲學思想是中國道家思想的源頭,來支鋼的中國山水畫藝術創造也正是從「老莊哲學」文化汲取藝術創作的靈感和力量。
「大道至簡」是莊子的哲學思想核心。來支鋼的藝術創作所追求的也正是「大道至簡」,在其山水畫藝術作品上則體現為沒有「色彩」,但卻表現出了一種藝術畫面上的「五彩繽紛」。這正是他在中國山水水墨畫的最為突出的藝術創新和貢獻。過去中國山水水墨畫傳統所追求的是「墨分五色」。但來支鋼的山水水墨畫的創作實踐由於遵循道家思想,他所追求的卻是「墨至無極」,表現了一種宇宙的無窮無盡變化的藝術境界。這種由繪畫色彩概念到宇宙無垠的空間運動狀態與規律,是來支鋼中國山水水墨畫所呈現的一種「道法自然」宇宙運動規律,繼而賦予了繪畫藝術作品的巨大生命力!
來支鋼山水水墨畫呈現的畫面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筆變、墨變、結構變,一切變化都是一種極強的勢能,揭示了宇宙變化中的周而復始的「不變」規律。來支鋼的山水水墨創作的「變」與「不變」就是中國山水畫的「筆不到意到」的東方智慧和東方哲學思想所在!
來支鋼作為一個山水水墨畫畫家,其作品所要表達的無論是其東方智慧還是東方哲學,都是通過他的筆墨來實現。相對於形而上的老莊哲學,積墨只是山水水墨畫的一種技法和技能、一種繪畫的表現力。要表現一幅山水水墨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境界,則一定要有高超的繪畫技能技法,而積墨技法正是中國山水水墨畫最高藝術表現手法的一顆藝術明珠!
來支鋼雖然接受過龔賢、黃賓虹和李可染積墨山水水墨畫的藝術影響和傳承,但是其創作所表現的藝術成就和精華與李可染大師的關係最為密切,尤其是對於李可染的藝術精髓和造詣有著很深的理解。
開啟當代中國積墨山水畫里程碑時代
對於自身傳承基礎上的創新積墨藝術創作實踐,來支鋼作了精辟的總結。他說,把「點積、線積、面積」三者融為一體,就是以「積墨」為根本,將濃墨、淡墨、濕墨、幹墨、潑墨、破墨參用其中;根據畫面所需統一並用,無所不用、無所不包,之中就蘊含著「積水」的方法;把看不見的水發揮其作用,大化其功效,使在紙的纖維中不能夠均勻擴散、不能夠充分氤氳的墨,渙發出它的活力、散發出它的變化,讓水跟墨在紙面上更好的揮發、更加的融合,從本質上得到升華;遵循道法自然而為,使山水渾融統一又豐富多變。
在四十餘年的藝術創作中,來支鋼堅持深研積墨傳統畫法,從龔賢、黃賓虹、李可染等歷代名家中汲取豐富的藝術精髓,博採眾家之所長,融匯古今,終於探索出自己「剛渾雄厚,氣勢磅礴」的獨特畫風。他作品中宏大壯麗、空濛氤氳的山水和空靈飄動、姿態逍遙的煙雲,展現出自信的時代精神和豐富的精神內涵。
來支鋼強調說,自己的積墨山水藝術創作是依「道」而行,「以不變應畫中萬變」,以實現給人觀之不足,看之有餘,無視覺疲倦。這就需要了解各種墨的性能,包括紙性、筆性、水性、物性,對各種不同特性的研究與不同作用的長期實踐,所下的功夫非一朝一夕之力,必要有堅韌不拔之志和無所畏懼的勇氣。
正如如李可染大師所言:「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來支鋼在其創作實踐中,始終深入傳統進行深刻的認識和吸收,敢於對傳統突破,把握傳統代代相傳下來的精髓作為原料,在此基礎上進行轉化開拓,以極其變,發古人所未發,創作出自己的面貌、今時的氣息、現代的精神、和嶄新的意境。
來支鋼最初的啟蒙老師是研究明清山水,攻讀研究生的導師賈又福則是研究宋人山水,由此臨摹了大量的大氣磅礴宋人山水水墨畫,並且通過自己所掌握的積墨繪畫技法,增加了宋人山水水墨畫中的所缺乏的一種厚重,從而最終實現了自己臨摹的水墨畫作品賦予了渾厚華滋的意境。繼而,來支鋼在進行藝術創作構思:如何充分結合宋人和今人的山水水墨畫精華創造出一幅精品?2009年,來支鋼經過一年多潛心創作的《藝·道》最終一氣呵成,並成為他積墨山水畫風格與成就的重要代表作品。
「用最簡單的水墨語言,寫出宇宙最精妙之大美。」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學術委員孫美蘭所說的這句話,集中概括地表述了來支鋼為之獻身的積墨山水藝術偉業和終極美學目標。她說,當看到來支鋼畫家所創作的積墨山水水墨畫時,就感覺到自己遭到了雷擊一樣,連續半個多月頭腦感覺仍然是十分驚訝和震撼!中美創新時報8日波士頓特別報道/記者溫友平

2023年4月6日,當代畫家來支鋼在「時代先鋒——來支鋼水墨藝術展」致辭。 來支鋼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