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中國博士生涉嫌槍殺華裔教授的案件,令人回想起1991年轟動中美的盧剛案。
當時在美國艾奧瓦大學留學的中國博士生盧剛,有選擇性在校園內向6人開槍,其中5人死亡,包括自己的指導教授戈爾諮及女副校長,最後盧剛飲彈自盡。
警方在調查中發現,盧剛使用的武器為38口徑連發左輪手槍,另一把22口徑手槍被隨身攜帶並未使用。此外,警方也截獲並扣押了盧剛在事發前幾天寄回中國的包裹、家信、匯款等,並查到了盧剛的遺書,據艾奧瓦大學官方宣稱遺書共五頁,其中四頁英文一頁中文,但在事發一個多月後警方僅向媒體公開了四頁英文遺書。
關於盧剛的殺人動機,警方未有正式結論。但據部分媒體報道,槍擊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由於博士論文最高獎學金沒有由盧剛獲得,而是由中國同學山林華獲得。另有說法認為,槍擊的原因可能在於經過長達6年辛勤工作得到博士學位的盧剛,卻無法得到一份應得的可以維持生計的體面工作,走投無路的他決定自殺,並對社會的不公進行極端報復。
而據盧剛生前寄給當地報章的聲明表示,他認為導師故意扣住他的論文和求職介紹信,他留校工作卻沒有得到應得的薪資,以及另一位中國博士生因教授偏袒而畢業等,這些構成了他的殺人動機。
據報,盧剛出生於中國北京市普通工人家庭,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84年通過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學交流計劃選拔,1985年本科畢業後以交換學生身分公費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就讀於艾奧瓦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1991年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
盧剛在一部分留學生同學眼中,是個恃才傲物,性情孤僻不合群的孤獨者。也有另外一些同學對他的評價是不一樣的:「盧給人的感覺是很友好的,見到我時會微笑。」
這宗案件當時轟動中美,台灣作家顧肇森還將此寫成報道文學《槍為他說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