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聯社三藩市電
三藩市加大醫學院(UCSF)周二(20日)發佈最新研究稱,加州許多無家者早於失去家園前,已飽受健康狀況不佳、創傷和極度貧困等折磨,建議政府勿強硬手段對付無家者,應提供租金補助等方法幫助無家者重回生活正軌。
這份訪問3,200人的調查報告,試圖全面了解加州人如何淪為無家者,還有妨礙他們尋找永久住所的障礙。報告發現,當受訪者失去住所時,其每月家庭收入平均為960元,有租約的租客則為每月1,400元,平均一半用於房租上。
無家可歸是全國危機,估計有17萬1000名無家者在加州,佔全國總數三成。政界對如何處理危機態度兩極,包括民主黨州長紐森等人支持掃蕩無家者營地,對患有精神病和毒癮的無家者採取強硬手段。
加州高房租成為加劇無家可歸問題的主要因素並非新鮮事。但首席調查人員庫舍爾(Margot Kushel)等三藩市加大研究人員認為,無家者因房租太高而流落街頭,別無他選,因此希望該研究加強公眾對針對住屋和緊急租金補助等政策的支持,而非著重懲處的政策。
庫舍爾團隊於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訪問了近3,200名加州成年人,並對365人進行深度跟進訪談。研究發現,非裔僅占加州人口6%,但占無家者總數26%。約九成受訪者淪為無家者時住在加州,半數人稱因年紀、健康或殘障而無法工作,無家可歸平均時間稍低於兩年。
逾三成受訪成人符合長期無家可歸的條件,意味他們出現殘障和無家可歸最少有一年時間,或過去三年內四度無家可歸,總共超過12個月。
在受訪者中,濫藥、酗酒和心理健康是普遍問題,且在淪落街頭前已經出現。近半受訪成人稱,在無家可歸前六個月已沒有租屋,近四分之一稱與室友發生衝突、想要更大空間或不想成為親友負擔而流落街頭。
雖然研究由州府要求進行,但州府沒有出資,因此研究沒有分析數據或闡明結果。報告提出不少建議,包括擴大租金補助,為尋求脫離無家可歸的人提供共享住屋的試點計劃,也可為與親友共住的人提供津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