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藥背後的風險與教訓

(苗延\u743c醫生)

  打十號風球那天凌晨兩點,林欣彤在社交平台突如其來的直播。短短幾十秒,她情緒激動,指著鏡頭說:「有人想殺我。」經理人其後澄清,她已在英國接受醫療照顧,安全無虞。但這一幕,卻猶如一記警鐘,提醒我們精神健康的脆弱與不可忽視。

  林欣彤曾公開表示,藥物帶來「惡性循環」,於是選擇停藥。然而,精神科藥物不同於感冒藥,不能隨意斷停。停用抗精神病藥,妄想與幻覺往往迅速捲土重來;停用情緒穩定劑,躁鬱發作隨時重臨;甚至連抗抑鬱藥,也可能引發撤藥反應,使情緒急劇起伏。

  短暫間或許覺得「奇蹟好轉」,但這只是假象。更大的風暴,往往就在背後。停藥並非康復,而是病情惡化的伏筆。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創傷後壓力症(PTSD)。經歷過嚴重創傷的人,往往長期處於過度警覺:害怕黑影、畏懼聲音,覺得身邊充滿威脅。腦科學顯示,PTSD患者的杏仁核如同「過敏的警鐘」,隨時響起。

  最初,這是出於自我保護,但如果缺乏治療,過度警覺可能逐漸演變為妄想。由「或許有人在跟蹤我」發展成「有人一定要害我」。警覺與妄想之間,只差治療與否。

  社會對精神病仍有偏見:有人以為吃藥是「失敗」;有人以為靠毅力便能「撐過去」。然而,精神疾病與糖尿病、高血壓無異,皆需要長期管理。拒絕治療,代價可能是情緒失控、人際瓦解,甚至生命危險。

   真正的勇氣,不在於逞強,而在於願意接受幫助。精神健康或許脆弱,但只要配合治療與支持,也能展現出韌性與希望。

  求助不是軟弱,而是自救的開始。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