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勵行
潮語「小氣簿」形象地描述了一種心中的記錄,專門記載我們對他人的不滿與憤怒。這種行為不僅影響情緒,還可能對生活質量造成負面效果。
曾經與一位小氣簿的「狀元生」共進晚餐,整個晚餐彷彿像在翻閱書本一樣。他一頁一頁地訴說自己的小氣紀錄,滿口都是:「他這樣不好;她這樣醜怪。」聽久了,真的讓人感到疲憊。
《聖經》中提到「不可含怒到日落」,這句話蘊含了無限的智慧。基督教教導信徒學會放下心中的怨恨,並以愛心對待周圍的人。這不僅是對他人的寬恕,更是對自己心靈的釋放。當我們不斷記錄不滿與怨恨,最終受傷的是自己。
佛教的教義同樣強調,對仇恨與憤怒的執著會令我們陷入無窮的痛苦。相反,當我們學會放下這些負面情緒,心靈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佛教徒相信,透過冥想和自我反省,人們能夠清除心中的雜念,釋放過去的怨恨,從而實現內心的和諧。
儘管這些宗教和哲學教導我們應該放下怨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仍然習慣記錄那些讓自己不悅的人。這種「小氣簿」的心態讓我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狹隘。當我們懷著怨恨生活時,似乎每一個小小的挑釁和不滿都被放大,心中的不快也隨之加深。
為甚麼人們會選擇記錄這些不快呢?在競爭激烈的生活中,許多人會以攻擊來保護自己,透過記錄他人的錯誤來證明自己的正當性。然而,這種情緒的釋放往往是單向的,對於那些被中傷的人來說,他們並不知道你的憤怒。
要擺脫小氣簿的枷鎖,我們需要學會感恩和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積極的事情上,並學會與他人溝通,將不滿和情緒表達出來,這將有助於釋放壓力,減輕心中的負擔。釋放心中的小氣簿,迎接更加充實與快樂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