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農曆甲辰年(龍年)。無疑,作為「龍的傳人」,卻無人見過真實的「龍」,至於葉公好龍,傳說而已。那麼,問題來了,一個古老的東方民族迄今仍舊把龍視為聖物,究竟是空穴來風?還是史上真有此物?常規闡釋是,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為鱗蟲之長。華人是龍的傳人,將龍視為文明象徵、精神圖騰。相傳龍能飛行,擅變化,會呼風喚雨等,與鳳凰、麒麟等並列為祥瑞,古代主要寓意皇權。
而在神話故事\xf9埵陬e龍點睛、哪吒鬧海等。《氏族典》中提到:「祖龍,老龍也。」而「老龍」即應龍,所以應龍是「龍之始祖」。又因為應龍背上長有雙翼,而有輔翼者,才可以算得上是「真龍」。《爾雅翼》記載「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論衡》記載「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身」;《廣雅》記載,龍有蛟龍、應龍、虯龍、螭龍四種。
倘若真的有龍,為何銷聲匿跡?倘若真的無龍,為何至今沸沸揚揚?當然,華人說的龍,不是侏羅紀的恐龍,也不是某些體型龐大的蜥蜴。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存在龍文化——距今8000多年的遼寧查海古遺跡中出土過龍紋陶片——殷周秦漢以來,對龍的崇拜非但沒有因為圖騰時代的遠去而消退,反而愈演愈烈,成為中華皇室乃至中國人的象徵。
專家查閱了《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華陽國志》《十六國春秋》《水經注》《伏侯古今注》等典籍後發現,從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隋仁壽四年(604年)共806年間,見龍的記載達108次。隋唐之後,見龍的記錄不斷出現,甚至直到1944年,東北地區都有人聲稱親眼目睹了龍。在這些見龍記載中,關於龍的特徵、習性描述大同小異。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田野調查,有人得出了一個結論:古代中國人是把龍當成一種真實的動物來加以崇拜的,這是因為,龍就是一種現已絕跡的稀有動物。據世界《紅皮書》統計,近百年來,物種滅絕的速度比自然淘汰的速度快了1000倍,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工業革命開始後,這一速度被顯著加快,已有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馬、台灣雲豹等物種不復存在。
譬如藍馬羚,是已經滅絕的最美麗的羚羊,藍馬羚本來是遍布非洲地區的,後來由於環境的影響逐漸僅生存於南非的東南海岸草原。17世紀歐洲人到達南非後,這種藍馬羚已經很稀少,但是殖民者依然大量獵殺,目的是為了將它們的棲息地變成農場,後來由於貿易的發展,藍馬羚獨特而美麗的皮毛又成為昂貴的商品,所以引來了更大規模的獵殺,其肉質並不鮮美,甚至被用來作為狗糧。
在中國,古人並不僅僅把龍當作一種想像中的神奇動物,而是把它當作一種切實存在的動物。《隋書.五行志下》中記載,後周建德五年(576年),黑龍墜於亳州而死。「天上會墜下牛首魚身、軀體龐大的怪物」的事件不僅在歷代正史中,而且在筆記和地方誌中也多有記載。如任昉《述異記》卷上寫道,當時的宮廷中人不僅見到了墜龍,皇帝甚至下令將之宰殺,煮成龍羹與群臣分享,漢元和元年(84年),大雨,有一青龍墮於宮中。帝命烹之,賜群臣龍羹各一杯。故李尤《七命》曰:「味兼龍羹。」
從傳說中的帝舜時代起,到夏王朝的孔甲為止,曾出現過一批養龍專業人才。由於龍是一種不能定期捕捉、也不能大批飼養的稀有動物,豢龍之術不易掌握,通常由家族內部傳承。即使是對上古傳說持審慎態度的司馬遷也沒有否認「孔甲畜龍」的真實性。——無論如何,任何物種的消失都是地球的損失,也是生命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