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潔明)
這幾個星期每晚也受風癩之苦,不知道有沒有讀者同病相憐,嘗試過出風癩的滋味?聽聞每個人一生中總有機會嘗試到,這卻是我第一次出風癩,每晚也準時出現,周身痕到一個點,越抓就越痕,還會蔓延,但是風癩真如其名,來又如風,離又如風,第二天朝早起床的時候會自動消失,如果不是我自己抓損了皮膚,真的完全不留任何痕跡,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風癩起初就像蚊癩一樣,形狀和腫起的地方也完全相似,但範圍就大片很多,同是由致敏源引起,蚊癩就是因為被蚊子叮後,對蚊子留在皮膚上的口水毒液產生敏感反應,而我自己風癩所引起的過敏源,我還沒有發現到是甚麼,最初還以為是濕疹,因為自己有時也會有輕微的濕疹,但是濕疹應該是持續性的,而風癩就會來去如風,數小時之後自動消失。
所謂久病成醫,親身經歷過風癩之後,就學懂了濕疹和風癩的分別。記得去年讀了一個中醫的皮膚課程,風癩又稱蕁麻疹,成因可以是風寒束表、風熱外襲、氣血兩虛或毒熱熾盛,不過以我的中醫學術未精,還分不清究竟是哪種原因?是夜晚吹冷氣遇寒引起?是夏天風熱引起?整個暑假不停飯局和去旅行太勞累?所以還是到了中醫診所,向相熟的中醫師求診,最後開了疏風除濕清熱養血的消風散,藥材包括荊芥、當歸、生地黃、防風、蟬退、知母、苦參、蒼朮、牛蒡子、石膏、甘草等等。
選擇看中醫而不看西醫,只因為我知道西醫的治療方法一定是吃抗敏藥和搽類固醇藥膏,雖然可能很快就治標,但是我還是選擇慢慢地把自己的身體寒熱平衡調理好,執筆之時已兩天沒有再出現風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