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座」 無需剛硬強求

(鄔天亮 中國)

江西贛州一男子日前在動車上拍的視頻遭到網友質疑。視頻中,拍攝者一邊錄影,一邊要求一個男孩給站在過道中的孕婦讓座,似乎在用拍攝這種手段來「考驗」男孩的選擇,讓原本的善舉遭到了網友的非議。

在此之前,拍攝者自己先是讓座給了別人,然後又在另一節車廂中遇到需要幫助的孕婦。也許是為了蹭一波流量上個熱搜,也許是為了記錄人間真情的瞬間,於是他就一邊拍著視頻記錄,一邊要求男孩讓座。

照顧弱勢群體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名男子不僅給他人讓座,還能考慮到孕婦的不便,值得稱讚,但經過這一拍攝,就有了「道德綁架」之嫌。似乎是,你讓不讓座位,我都拍下來,怎麼著就自己決定吧。做好事,行善舉,本來出發點是好的。但在鏡頭的「監督」下,意味著我們的行為是在群體凝視形成的壓力之下進行的,並不是由心而發的。恐怕就算本來想行善舉,也會感覺是被逼的,讓人分外不舒服。

做好事兒不能強迫他人,不應「慷他人之慨」,即便是自己能做到,也不應逼著別人同樣做到,對於他人的道德評判本來就屬於涉入他人私域。其實我們大可在車上呼籲大家為這位孕婦找個座位,或者找列車員協調解決。坐動車都是買了票的,享受坐票是自己的權利,讓座是善舉,卻不是義務,不逼迫他人是一種尊重。相反,用相機逼著別人讓座是對對方的冒犯。在互聯網時代,你我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大鏡觀察著,行為稍有差池就有可能陷入口誅筆伐之中。例如吳京被逼捐事件,2021年由吳京主演的《長津湖》上映僅十天票房就超過37億,吳京也借此成為了內地影史票房第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不少網友卻指責吳京「發愛國財」要求吳京主動捐出收益做貢獻。

生活中對於那些高尚的行為值得讚揚,但對於其他人的苛求卻是一種無形的綁架。踐行道德行為是道德認識內化於心的表現,不是非要通過向當事人施壓才能進行的。

星島廣場